張漪
摘 要: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開展高等教育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育人機制研究,有利于使高校、大學生、家長和社會各階層統一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認識,并自覺形成協同育人理念,協力發揮三位一體育人機制的不同角色作用,實現高校、家庭和社會協同育人的高等教育系統工程,高等教育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育人機制研究是一項有意義、有價值的研究課題。
關鍵詞: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機制;高等教育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瞬息萬變,價值取向多元化的時代。不同的地域環境、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價值認同以及不同的社會角色對于教育的要求和成才的評價亦是不盡相同的。
在《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緊密配合。學校要主動同家長及社會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為補充、形成合力。
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拓展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通過深入開展社會實踐,大力建設校園文化,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努力營造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社會環境等要求,這些要求綜合起來,彰顯了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育人機制的作用和意義。
尤·布朗芬布倫納(U.Bronfenbrenner)是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和生態心理學家。他在1979年出版了《人類發展生態學》一書,提出了著名的人類發展生態學理論,指出了環境對于個體行為、心理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布氏詳細介紹了人類發展所涉及的幾個關鍵性的環境因素,即學校、家庭和社會因素等,并對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四系統論”。布氏理論認為個體在發展過程中,家庭、學校、社會、自然等因素進行著交互的作用,正是在這種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個體才從中獲得了發展。放眼觀察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對于在個人成長和成才的教育過程,無不融合到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范疇中。
對于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育人的理念和機制研究方向和理論成果進行文獻綜述,發現該課題現有的研究主要分布在育人模式、育人成效、育人環境構建、育人生態分布等方面,三位一體的育人機制主要在德育、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相關的學術成果及理論不少。但是,對于高等教育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育人機制的開發、運作及應用領域研究尚為空白,這正是本文要著重研究的內容。
一、家校協同,著眼大學生德育教育
作為一名高校德育工作者,筆者認為當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困惑,在于中國的學生從小到大的教育幾乎是以升學為目的的,大學之前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比較側重于考試與升學,那么在大學,是否只要學好專業知識技能即可呢?高等教育的專業教育如何與社會接軌呢?帶這樣的思考,我們探索通過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育人機制的研發,可以給到這個命題一個正確的、統一的社會各階層認可并支持的答案。
(一)加強家、校互動,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大學生
學校嘗試舉辦新生家長會、畢業生家長會,開展家長接待日工作加強家校互動,增進家長和老師對大學生的了解和關心。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注重情感投入的德育教育更有效果。
(二)加強校、企聯動,依靠社會力量培養綜合素質高的大學生
在抓好高校本科教學質量的同時,高校主動開展校企合作,構建高校的產學研合作平臺,引導和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實踐,培養大學生的專業實習實踐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志愿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二、高校主動爭取社會教育資源,關愛大學生身心健康
當今社會階層的多元化,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是寬泛而深遠的。高等教育再也不能是蜷縮在象牙塔里的精英教育了。因此,高校要主動聯系各類社會機構,主動爭取各種對高等教育有益的社會資源,例如藝術類的場館、可以提供學生參觀實習的教育基地、各級各類計生衛組織、各種職業培訓機構等社會機構,通過這些社會組織,共同開展藝術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真正形成高校、社會機構和自然資源等方方面面的協同育人機制,讓大學生既能在大學的象牙塔汲取知識,又能社會的廣闊天地間增長才干。
綜上所述,高等教育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育人機制的構建對于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的大學生是具有有效的實踐意義和現實意義的,是高等教育外延的拓展和內涵的伸展。學校、家庭、社會等資源在高等教育的整合,實現1+1+1>3的整合效應;三位一體育人機制的研究在理論成果方面,達成對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普遍的社會及家庭認可的觀點和理論,并使三方主體積極參與到對大學生專業培養、身心健康教育、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質教育中去,三方協同為了每一個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以培養真正適應時代、適應社會并具有中國優秀傳統美德的合格的專門人才,使大學生在這樣三位一體的培養機制中成為具有理想信念、公民意識、健康身心和科學人文素養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