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緒信


[摘要]金華有著豐富的非遺旅游資源,雖然近幾年在非遺旅游開發方面雖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對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的挖掘、開發和保護,措施上還不夠深入有效,保護性旅游開發的理念尚需加強。今后,金華市政府在非遺旅游開發方面,應進一步加大非遺旅游資源的研究與宣傳力度,進一步拓展對非遺旅游資源的開發模式,應重點關注民間文學類、表演類、工藝美術類、生活知識與技能類、民俗類等非遺旅游開發模式,從而有效地提升金華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豐富游客的體驗層次,延長旅游產業鏈條,提高旅游產業綜合效益,促進金華旅游業持續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金華;非遺;旅游開發;現狀;問題;模式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B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非遺熱”的持續升溫,人們對開發非遺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取得了一致的認可。可以說,在保證科學合理的前提下對非遺進行開發,不僅能夠有效地提升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豐富游客的體驗層次,而且能延長旅游產業鏈條,提高旅游產業綜合效益,促進目的地旅游業持續健康的發展。然而,由于開發者保護意識淡薄、開發利用方式水平低下、法規制度不健全以及政府監管不力等原因,造成了一些有關非遺旅游開發的不良后果,使得部分人對于非遺旅游開發產生了片面的看法。因此,如何在科學方法的指導下對非遺進行旅游開發,促進非遺開發與保護的良性互動,顯得迫切而重要。金華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如何對這些非遺旅游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開發利用,是擺在每一個金華非遺人面前的命題。
二、金華非遺旅游開發現狀
(一)金華非遺旅游資源概況
筆者從“浙江省非物質遺產網”獲知,僅國家級非遺,金華就有32項之多(表1),在全省地級市中僅次于省會城市杭州。而省級、市級非遺更是為數眾多,蘊含著豐富的旅游價值和社會經濟價值。
(二)金華非遺旅游開發現狀
近年來,金華把旅游業作為新的支柱產業加以培育和扶持,政府逐步重視旅游與非遺的結合,使非遺旅游資源的開發漸漸向深度拓展,旅游產品亦有所增加,出現了一批新的非遺旅游景區(表2)。
三、金華非遺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金華在非遺旅游開發方面雖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對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的挖掘、開發和保護,措施上還不夠深入有效,保護性旅游開發的理念尚需加強。
(一)對非遺的旅游開發和保護聯動發展的重視還不夠
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地方相關部門對非物質文化資源在提升旅游項目品位中的作用,認識還不夠到位,沒有深刻領會旅游開發與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關系,存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重要”的現象。非遺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是一個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相關部門之間由于相互溝通不夠,沒有形成合力。
(二)對非遺旅游資源的研究與宣傳力度仍須加大
目前,金華雖有一些民間文化藝術社團組織,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進行研究,但對如何利用非物質文化資源開發旅游產品,對如何保護性地發掘非物質文化資源使之為旅游產業服務方面的研究還很不夠。在金華對內對外的宣傳工作特別是旅游產品的營銷過程中,對非物質文化資源的宣傳力度不大,宣傳形式不夠多樣化,使金華許多有代表性的非遺,不僅不為外界了解,也為本地干部群眾所不知。
(三)對非遺旅游資源的開發模式有待進一步拓展
金華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但在非物質文化旅游開發上,文章還沒有做足、做透。具有鮮明特色的非物質文化旅游項目不多。已開發的非物質文化旅游基本上還停留在簡單的“參觀型”為主,體驗性不夠,項目類似,風格雷同,缺乏新意、創意與個性吸引力。另外,具有非遺特色的旅游工藝產品也未得到很好開發。
四、金華非遺旅游開發模式探討
(一)民間文學類非遺旅游開發
民間文學是指產生并流傳于民間社會,足以反映民間社會情感和審美情趣的文學作品。其又可以分為散文體和韻文體兩大部分。前者包括神話、傳說、故事、寓言等,后者包括史詩、敘事詩、歌謠、諺語等。金華民間文學類國家級非遺僅一項——黃大仙傳說,屬于民間文學中的散文體。
對于黃大仙傳說等民間文學類非遺可以采用以下方式進行開發:一是通過編輯、出版的方式將其編成故事集、神話集、歌謠集等刊物進行售賣;二是通過改編,與某種表演藝術(如影視、歌舞劇或茶館說唱)相結合,使其以更受歡迎的形式出現在旅游者面前:三將其是融入旅游景區的開發規劃中,通過景觀的設計、景點的文化包裝將其內涵融入到景區的開發中,提升景區的文化品位和檔次。目前金華對于黃大仙傳說的開發正式通過第三種方式進行的。黃大仙景區屬于金華雙龍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表演類非遺旅游開發
表演藝術類非遺是指人們在歷史上創造并以活態形式原汁原昧傳承至今的,通過唱腔、動作、臺詞等藝術表現形式來表現演唱者內心世界的傳統表演藝術形式,包括民間舞蹈、民間音樂、傳統戲劇、曲藝以及體育與雜技等內容。金華在此方面的國家級非遺比較豐富,十八蝴蝶、婺劇、金華道情以及有九獅圖等均屬此列。
表演藝術類非遺開發模式的不二選擇是舞臺化演出,需要探討的是舞臺化演出與旅游結合的形式。十八蝴蝶、蘭溪斷頭龍和浦江板凳龍等民間舞蹈類非遺,因其表演需要較大的場地空間支持以及宏大的背景烘托,可采用近年比較流行的“大型實景舞臺劇”模式。翻九樓和九獅圖等體育與雜技類非遺,因其表演需要與觀眾進行一定的近距離互動,可與各種節慶、廟會和集市等活動相結合,采用小型露天舞臺的形式呈現給旅游者。而像婺劇、醒感戲和浦江亂彈等傳統戲劇類非遺,以及金華道情、蘭溪攤簧和永康鼓詞等曲藝類非遺,對配樂、音響以及燈光等要求較高,宜在室內劇場演出。可在非遺所在地建專門的劇院,進行定期演出。將演出納入當地旅游路線,與其他旅游產品一并推向市場。
(三)工藝美術類非遺旅游開發
工藝美術類非遺是指在歷史上創造并以活態形式傳承至今的具有一定技術含量與美學特征的傳統工藝與技能。對此類非遺進行旅游開發的必經之路是商品化。具體來說,有三種模式可采用,分別是博物館模式、旅游商品開發模式以及體驗式展銷模式。
博物館模式。將工藝美術類非遺的“有形化”和“物質化”物品進行收集并陳列于專門的博物館中,通過工作人員的講解,配以相關圖片和影像資料,向游客展現此類非遺產品的文化內涵。具體做法有兩種,一種是在金華的某個旅游節點城市建造綜合性的工藝美術類非遺博物館,集中展現東陽木雕、東陽竹編、永康錫雕、浦江剪紙以及浦江麥稈剪貼等工藝美術類非遺:另一種是在各非遺屬地分別建立專門的博物館,如在東陽建立東陽木雕博物館,在永康建立永康錫雕博物館,以及在浦江建立浦江剪紙博物館等。
旅游商品開發模式。即將此類非遺的“有形化”物品轉化為商品進行銷售的方式。此種開發模式更能使非遺走向市場,體現非遺的價值,更有利于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實際上,東陽木雕、永康錫雕以及浦江剪紙等手工藝品,因其特有的古樸、淳厚之美滿足了旅游者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而廣受青睞。
體驗式展銷模式。為滿足旅游者好奇和體驗的心理需求,在遺產屬地的某個景區開設非遺手工藝品DIY制作體驗區。在體驗區內,游客在師傅的指導下,自己動手制作一些簡單的非遺手工藝品,如簡單的東陽竹編制品、簡單的浦江剪紙作品等:或者完成對準成品的收尾工序等,必會引起游客的廣泛興趣。
(四)生活知識與技能類非遺旅游開發
生活知識與技能類非物遺產由于是指與人類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與經驗,因此是最容易和旅游活動過程中的“食、住、行、游、購、娛”等有素相結合,開發出對應的旅游產品。金華火腿腌制技藝、金華酒傳統釀造技藝、婺州舉巖茶制作技藝以及義烏紅糖制作技藝,作為傳統飲食知識與技能,除了制作出美昧佳肴吸引游客,也可作為開發出旅游商品進行售賣。如金華火腿、義烏紅糖等。
東陽盧宅營造技藝、諸葛古村落營造技藝、浦江鄭義門營造技藝、俞源村古建筑群營造技藝,作為傳統建筑建造知識與技能,其“物化”物品如東陽盧宅等,本身就是遺產屬地的重要旅游景點。
武義壽仙谷中藥炮制技藝,作為傳統醫藥知識與技能類遺產,也能較好地融入旅游開發過程中。如可開發建設武義中醫藥度假村、壽仙谷養生會所等,以滿足健康療養類旅游者的需求。
(五)民俗類非遺旅游開發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通常表現的形式有:儀式、節日和廟會等。在金華的國家級非遺中,諸葛后裔祭祖屬于儀式類民俗非遺,而方巖廟會、浦江迎會以及趕茶場均屬于廟會類民俗非遺。
儀式類非遺開發。儀式的功能在于教化,而這種教化功能源于其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里舉行,一旦離開特定的時空,就會失去其神圣性,也就喪失了它的教化功能。蘭溪諸葛八卦村的諸葛后裔祭祖儀式,不宜妄自改變它舉行的時間和地點,內容上也必須保持其原汁原味。只能將它作為一個活動的平臺,來發展其他旅游活動。
廟會類非遺開發。對于此類非遺的開發,必須采取綜合開發模式,即要注重廟會活動的深度和廣度。具體到方巖廟會、浦江迎會和趕茶場來說,在深度上,對上述廟會的文化內涵如服飾、美食和活動等進行深度挖掘,盡可能讓游客購買旅游商品:在廣度上,不限于對廟會舉行期間進行旅游活動營銷,在廟會舉行前以及廟會結束后亦舉行必要的旅游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