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年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4-0038-02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以教師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和以知識為主的教學目標,顯然已經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實現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為了更好的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我們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進行分組合作學習的研究,旨在對現行的以知識為主要教學目標,教師傳授為主要特征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的個性探索與小組合作探索有機結合,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體性、創造精神、實踐能力及合作意識、交往品質多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
一、組建合作小組,培養合作習慣,打好合作基礎
首先,組建學習小組,是分組合作學習的前提,組建必須在學生自愿的基礎上進行。根據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心理素質進行綜合評定,然后搭配一些異質學習小組,通常以4~6人為宜。小組成員要分工明確,在不同階段每個人都有相對側重的一項職責,擔任一個具體的合作角色,如小組討論的組織人、記錄員、匯報員,一定時間后角色互換,使每個成員都能從不同的位置上得到體驗、鍛煉和提高。
學生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的培養,是合作學習有效進行的關鍵。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踴躍發言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識的形成過程,并把自己的感悟用語言表達出來,在組內進行溝通探討。這樣既能表現不同觀點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又為學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真正發揮團體的合作精神。第二,學生在討論交流時的相互尊重,能否學會傾聽,也是人際交往中必備的素質。只顧自我表達,不會傾聽他人的評價,是現在孩子的通病。沒有良好的傾聽習慣,不僅影響討論結果,還無法使討論深入。因此,要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孩子互相尊重,打好合作的基礎。
二、設計研討問題,明確相關要求,引導學生思考
一個好的研討問題是實施分組合作學習成功的基礎。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結合班級實際情況,師生共同設計既能激起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又能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功能的議題,讓學生的思維活動沿著目標方向循序進行,達到更好的效果。因此,開放性的問題更有益。如:商店里有礦泉水2元一瓶、餅干4元一包……我有25元錢,請給我配一份春游食物,看看哪個小組的方案又多又好。如果問題過于簡單,學生一看就會,看起來氣氛活躍,久而久之,學生容易形成思維惰性,不利于創新意識的培養。
另外,學生的分組合作學習,應以學生的自主學習作為基礎,任何的合作學習都是以自主學習為先決條件,合作只有建立在個人努力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因此,要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在合作學習之前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問題,學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進行探究、交流,共同解決問題。這樣做給不愛動腦筋思考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提供了進步的機會,對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是有幫助的。當然不講原則的過多的合作學習,會限制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對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也是不利的。
三、給足研討時間,分組合作探究,提高合作質量
給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學習的時間要充分而不過分,要保證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每個成員都有機會發表個人的見解。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首先讓學生回憶以前學習過的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時所用的方法,然后引導學生根據新舊圖形之間的關系來推導出新圖形的面積公式,可讓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索。課堂氣氛一下活躍起來,小組成員紛紛開動腦筋,積極參與。通過拼一拼、數一數、算一算,發現拼出的近似平行四邊形的底、三角形的底、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和圓的周長有關,平行四行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梯形的高又和圓的半徑是一樣的,利用這些關系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隨后,教師借助電教手段對學生合作的成果予以展示,讓同學們再補充完善,同時把小組的一些想法加以延伸,使每一個組員都切實體驗到合作的樂趣。
四、全班交流評價,教師適當小結,激發創新思維
全班交流評價是分組合作學習流程中極為重要的環節,各小組間的相互展示,交流補充,能促使學生進一步開拓思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激發創新思維。分組合作學習要形成“組間競爭、組內合作”的良性機制,將傳統教學的師生之間單向交流或雙向交流改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不僅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和自我控制能力,也促進了學生間良好的合作關系,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發展和技能的進步。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中,教師的講授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的簡要小結,對整堂課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教師要運用教育評價手段對學生進行相應的獎勵及批評。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習結果的匯報,更要注重對合作過程進行評價。比如,師生可共同評出“最佳溝通獎”“配合默契獎”“集體智慧獎”等。這樣使小組合作學習更積極向上,使學生更樂于參與。另外,教師還應指出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不足之處,引起學生的注意。
分組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的重要學習形式,也是促進學生會學習,學會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努力研究,使這種學習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