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秉義
摘 要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發展,對語文教學的要求日漸提高,語文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其教學質量也成為勢在必行的事情,中學語文閱讀教學過于強調“語用”功能,忽視了美文的精神世界的建構價值,忽略了文學作品的欣賞價值,使得閱讀教學日漸狹隘。本文主要闡述提高當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應該著重做好的幾方面工作。
關鍵詞 初中語文 興趣 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4-0076-02
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是學生在課堂上的認知探索行為,是學生帶著對文章的初步觀察、感受和思考以及對世界的認識去欣賞文字、品讀文學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文的一個過程。然而一段時期以來,中學語文閱讀教學過于強調“語用”功能,以致于整個閱讀教學趨于“咬文嚼字”,呈現“技術化傾向”,忽視了美文的精神世界的建構價值,忽略了文學作品的欣賞價值,使得閱讀教學日漸狹隘。
一、教師要創設良好的閱讀情境,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務必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創設良好的閱讀情境便是其中有效的手段之一,為此要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再現教學情境,利用多媒體把抽象的情境形象化、具體化,這樣可大大減輕學生理解上的難度;二是教師要注意營造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當出現不和諧因素時,教師要注意處理的方式及方法,盡量不要破壞了原有的學習氣氛,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只有創設了和諧的學習情境,才有利于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進而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和心智發展的和諧;三是在閱讀教學開始前,教師要創設好導語學習的情境,尤其是在散文的閱讀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情境可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藝術享受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和能量。
良好的習慣既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前提,同時也是語文素養的一種體現。好習慣能造就人,學習語言的好習慣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基礎。因此,語文教學應注重語文習慣的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有著積極的作用。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要有周密的考慮和科學的安排,要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循序漸進地去培養和發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還要有耐心和恒心,要嚴格要求,持之以恒,這樣才能收到實效。
二、實現分析式教學到誦讀式教學的轉變
分析式教學使學生被動接受成為一種習慣,減弱了學生對作品的語言魅力的感受,削弱了文學作品對學生的人文熏陶。如果變分析為誦讀,讓學生慢讀細品,讀出語調讀出韻味讀出情趣,在誦讀中體味原文的意蘊,真正還學生欣賞的自由感悟的空間。學生在較自由無功利的狀況下閱讀吸取養分,體會文學作品的文學性、審美性和文化性,在對生活生命的美好中體驗充滿靈性的智慧與思考。誦讀式閱讀就是一個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的過程,這個過程能夠放飛學生的興趣與激情,充分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欣賞能力。
三、在教學中有機滲透激勵教育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注意激勵引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不但“樂學”,而且“會學”,這既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激勵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主動的內動力。實踐證明,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激勵教育,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培養學生富有獨創性的思維能力。
四、注重能力教學
文章的閱讀不能局限于學生對某個段落、某個句子、某個字詞的標準化理解,必須打破傳統的咬文嚼字的格局,教師要放棄自己的意愿與暗示,把判斷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表達的自由還給學生。允許學生借助自身的經驗和語文積淀換取對課文的直覺,讓他們放開思想交流分享,在老師——學生、學生——學生、學生——課文等多角度的對話中泛聽多言,多方位地“了解、接受、感悟”,從而不斷充實不斷提高。讓學生的意志、個性、興趣、情感得以升華,在自主體驗中學會欣賞文學作品,形成創造性意識,造就創造才能。
五、教師要鼓勵學生廣泛涉獵課外閱讀,開闊自身的視野
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素養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的,也并不是僅僅依靠課內閱讀就可以實現的,因此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師首先要認識到學生進行廣泛課外閱讀的重要性,積極鼓勵學生進行閱讀,切忌出現一看到學生看所謂與學習無關的書籍,就好像遇到洪水猛獸,對學生采取禁止、批評的策略,這會嚴重挫傷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興趣;其次教師除了要給予學生充分的鼓勵之外,還要向學生推薦一些適合他們閱讀的優秀作品,相信學生在閱讀這些作品的過程中,不僅會收獲大量歷史、地理、人文知識,還會提高自身的閱讀速度及理解能力,進而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
總之,閱讀活動課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主動實踐的機會,使學生情感受到熏陶,意志品格得到培養,既可以挑戰他們的勇氣,又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及學生的創造潛能。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