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蘭留
摘要:隨著深化課程改革的推進,選修課開發和開設成為許多高中政治教師的必然選擇。本文是在選修課堂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把研究范圍鎖定在情感體驗——生成的角度,探討使選修課堂更加有效、且富有生命力的實踐操作策略,同時希冀能喚起政治教師在選修課教學中對情感目標的重視,真正發揮選修課的應有價值。
關鍵詞:高中政治;選修課;情感目標;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7-0044
相比必修課,選修課多的不僅僅是學生的選擇,更是背后對整個教育教學心態的調整。選修課讓我們的課堂擺上了臺面供學生在選擇時評判、挑揀。這時,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學生的個性需求,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持續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以激發學生選擇你的課程的源動力。本文認為政治選修課課堂教學中學生情感的培育、生成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入手: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通過情景設置,使主體在特定的環境、氛圍中經歷生命的過程,參與生活的體驗,激發內在的情感,在自我反思、自我建構、自我生成中獲得認知、升華思想、內化品德。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通過多環節、多手段來創設情景交融的氛圍,創造有形與無形組成的“教學情意場”,使學生“觸景生情”,使課堂充盈著應有的生命活力和育人魅力。
一、景中有情,引起共鳴
王夫之曾說過:“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情景創設的重要作用和前提條件是所設置的情景必須要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共鳴,所以情景創設必須景中含情,要把握住學生的情感興奮點,將教材、教師、學生的情感統一在情景之中。這就要求教師首先必須把自身的情感融入教學內容的境界之中,進而在教學中,創設某種特定的情景,來誘發學生的情感,使之進入教學內容所體現的藝術境界中。同時,上課時要注重內容能使學生進入意境,從而在感情上產生共鳴,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驗到其中的真正涵義。比如,在上《生態觀光農業:現代農業的“美麗夢”》這一課時,筆者以我們當地的一個具體旅游漁村為案例,設置情景讓學生模擬規劃如何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發展生態觀光農業,并且形成建議稿,郵寄當地相關部門。雖只是模擬,當由于貼近學生生活,重視細節而倍顯真實、用心。進而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成為許多同學一次快樂而有意義的課堂學習體驗。又如,在開設《時事直通車》的選修課過程中,圍繞釣魚島爭端,筆者播放了一系列相關視頻,講述了釣魚島爭端的由來以及現狀,并布置了活動“大言不慚”——如果你是國家領導人,你將如何應對當前的釣魚島爭端。在視頻的鋪墊下,設計這樣宏大的問題,與其說我們想要的并不是學生具體解決問題的知識,更多地是觸發學生對國家前途的關注和思考,對自己使命和責任的思考,讓學生有一次比較嚴肅的情緒體驗。
二、靈活選擇,合乎情理
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所謂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就是指教師在正確的教學思想指導下,有目的地選定一種建立教學過程的最佳方案,使它能保證在規定的時間內解決教養和教育學生的任務,并盡可能取得最大的效果。”由此可見,課堂教學情景的合理創設恰恰是實現教學目標最優化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設置情景只是一種教學形式與手段,其目的是為教學目標服務。靈活選擇合乎情理的情景,才能使學生進入其景、激其情、揭其理,使學生在樂中學、學而思、思后行,最終增強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而且相比必修課,因為選修課增加了許多教師的自主權,在情景創設形式上就可以更加活潑、開放、有趣,以便吸引學生。比如,在《漫畫插圖中的哲學故事》中,筆者把哲學原理融入一幅幅漫畫、一個個故事就能更加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樂著學、學中樂,又何樂不為呢?又如在《時事直通車》中,我們大量采用模擬實踐,如模擬聯合國、模擬法庭、模擬新聞1+1等。通過這些情景設計,讓學生收獲知識、鍛煉能力的同時,更是一次情感的體驗過程,學生在活動中最大限度地“真情流露”。
三、質疑甄別,感悟真情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質疑甄別之于情感的生成十分可貴。景到情的轉化若經歷一番“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質疑甄別,則會更加真實、深刻、持久。不經過質疑甄別的認同是對權威的盲從與屈從,是缺乏主體性人格的表現;通過質疑甄別后的認同才是富有理性與自主精神的真正意義上的認同,它反映著社會的進步、人性的覺醒。學生課堂上圍繞具體情景表達和獲得的情感,有時是明確正確的,但更多的時候是模糊甚至錯誤的,要經過不斷的引導調適,在質疑問難、批判爭辯、獨立思考、相互評價等互動探究中,修正錯誤點,清晰模糊點,樹立正確點,感受真情實感;在激烈的情感矛盾沖突中,質疑鑒別,明辨是非,感悟真情實感。因此,在教學的關鍵處設置疑問情景,人為制造動態生成的“節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認知的沖突和探究的欲望。比如,在選修課《時事直通車——圍觀的力量》教學中,我們先通過典型的新聞事件介紹網絡圍觀很多時候會形成強大的輿論力量,發揮著積極的社會影響力。同時,就在學生以為課堂結束,覺得教師希望他們積極關注社會,發揮“圍觀的力量”的時候,筆者再設計了一個追問:作為當代青年,面對社會問題,我們只會、只能圍觀嗎?課堂到此結束,同樣不追求學生的具體知識答案,只想激發學生的自我追問、自我反思。
四、實踐踐行,深化感情
荀子說過:“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行而止矣。”成功在于嘗試,沒有主體自覺地參與實踐,就不可能有切身情感體驗,也就很難形成人的真情實感,很難以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質。其實,追求高尚情操的生活并不是一種痛苦的選擇,而是一種自我愉悅的過程,學生在學習中自覺主動地去踐行崇高的情感目標,在情感體驗中感受情趣和美麗,最終促成學生的知與行、情與理的統一,達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所以,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堅持“知行統一”的教學原則,注重實踐環節對情感內化和道德行為的強化作用,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和主動性,組織開展了各種特色活動,為學生提供參與實踐的機會。如開展小調查活動、環保行動、公司考察、模擬招聘會等形式,引導學生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與道德實踐,使他們在體驗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靈的共鳴、品德的升華和行為的轉變,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并內化為自覺行動,從而真正實現思想政治課的最終目標。在具體實踐中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想方設法調動學生情感,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獲得情感體驗。同時,寓情于行,以行激情,在實踐中發展升華情感,進而固化成學生個體性格、意志和思想。
情景交融,心心相通,學生在情趣盎然的氛圍中受到了無形熏陶、悄然感化,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理想效果。教學是一門永遠沒有終結的藝術,教與學相依相伴,永遠沒有窮盡的時候。讓學生情感插上翅膀翱翔在萬里藍天,穿行于千頃碧浪,把政治教學中的情感看作灑落在沙灘上的珍珠,讓我們一起去采擷、拾取、挖掘!
參考文獻:
[1] 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 李希貴.面向個體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3] 沈嘉祺.論道德情感的生成與培育[D].華東師范大學,2006.
[4] 王 丹.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政治選修課程實施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3.
[5] 楊學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策略[J].教師,2009(3).
[6] 褚寶福.高中政治情感教學必須澄清的幾個問題[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7(10).
[7] 孫 贏.淺議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情感教學[J].學周刊,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