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婷婷
摘 要:小學數學是素質教育實施的主陣地,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數學教學應以提升學生數學素質為目標,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個人素質。這就要求教師應立足于教材,大力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數學作為基礎學科,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是其它學科無法比擬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素質教育;數學教學
在九年義務教育中,小學階段是重要的時期。其中,小學數學作為一門主科,在小學學習中占有主要的地位和作用。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的教育通常只是重視分數的高低,不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發展。這樣,我國小學生的素質水平只停留在很低的層次,對于他們的數學素養非常不利。因此,要想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水平,就必須對小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素質,促進數學水平。本文是根據作者多年的工作經驗,對小學數學素質教育進行探討,希望能給教師一定的指導和幫助。
一、轉換角度思考,訓練思維的求異性
發散思維活動的展開,其重要的一點是要能改變已習慣了的思維定向,而從多方位多角度--即從新的思維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求得問題的解決,這也就是思維的求異性。
例如,四則運算之間是有其內在聯系的。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加與乘之間則是轉換的關系。當加數相同時,加法轉換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轉換成加法。加減、乘除、加乘之間都有內在的聯系。如189-7可以連續減多少個7?應要求學生變換角度思考,從減與除的關系去考慮。這道題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幾個7,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樣的訓練,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靜止看問題,使所學知識有所升華,從中進一步理解與掌握了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又進行了求異性思維訓練。
在教學中,我們還經常發現一部分學生只習慣于順向思維,而不習慣于逆向思維。在應用題教學中,在引導學生分析題意時,一方面可以從問題入手,推導出解題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從條件入手,一步一步歸納出解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十分注意在題目的設置上進行正逆向的變式訓練。如:進行語言敘述的變式訓練,即讓學生依據一句話改變敘述形式為幾句話。逆向思維的變式訓練則更為重要。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從低年級開始就重視正逆向思維的對比訓練,將有利于學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維定勢。
二、在小學數學素質教育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學生在數學教育中所面臨的已不僅僅是一個個需要設法認知的事實,而更重要的是一個個需要設法解決的問題,即不僅是將學習看作是一個知識的認識過程,更是看作一個科學的探索過程。對教師來說他們關注的將不再僅僅是如何將知識通過自己的觀念及恰當的方法演繹出來轉化為學生的認識結構,更為關注的是如何將知識合理的組織而轉化為學生需要探究的關乎他們生活的問題。意識是有目的行為的基礎,科學意識就是指個體在行為前能自覺地反映那些科學的態度、價值、規范和技術,培養學生能自覺地將一個個知識當作一個個科學的問題來對待。將知識的認知掌握看作是問題的解決,科學的方法論是科學精神的核心,個體要能在這急劇變革的社會中獲得高質量的生存與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改變利用科學探究的態度與方法去認識,去發現,去創造,去改變。不斷地滲透科學技術及其價值與思想。因為教育要始終跟上日益發展與變革的科學技術是不可能的,而個體不掌握全新的科學技術就不能適應發展。教育必須承擔培養個體在充分認識科學技術的價值、思想、規范等基礎上獨立掌握并創造技術能力的使命。尤其是在當前學科教育內容的昔時性和分科性的前提下顯的更為重要。利用小學數學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的培養,使學生從小養成愛科學好科學的良好習慣。
三、優化教學方法,使用啟發式教學
優化教學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主要的操縱者,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這樣家長式的灌輸教育,對于學生的發展非常不利。學生的積極性得不到提高,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是傳統教學的一大失敗之處。通過優化教學方法,可以在課堂上采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通過探索新知識,培養他們的積極性,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當然,使用啟發式教學,要突出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生只有在興趣的趨勢下,才能愿意主動去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熱情,在他們的想象中進入教學。
總之,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小學生在進行抽象的思維活動過程中由于年齡的特征,往往表現出難以擺脫已有的思維方向,也就是說學生個體(乃至于群體)的思維定勢往往影響了對新問題的解決,以至于產生錯覺。所以要培養與發展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必須十分注意培養思維求異性,使學生在訓練中逐漸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方法與能力。
參考文獻:
[1]金成淑.小學數學構建情景教學的對策研究[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
[2]孔濤濤.淺議如何密切聯系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J].數學教學通訊2014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