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咪
[摘 要]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嚴密性、抽象性。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根據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關鍵詞]數學教學 觀察 方法 態度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6-026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課堂教學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授課模式轉化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模式,既重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又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經歷探究學習的過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引導學生善于觀察
沒有觀察,就不會有自己的發現,這在數學學習中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教師把知識清清楚楚地講給學生聽,即便學生能夠按部就班地得出結論,那也是一種鸚鵡學舌的本領,對學生的發展根本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而不僅僅是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驗到探究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例如,教學“四則運算”時,我出示這樣一道應用題:“滑冰場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離去,又有85人到來?,F在有多少人在滑冰?”學生讀題后列算式解答,不一會兒,紛紛舉手。有的學生說:“72-44=28(人),28+85=113(人)。”有的學生說:“因為72+85=157(人)、157-44=113(人),所以現在有113人在滑冰?!边@些解決問題的思路都是學生自己通過仔細觀察后得出的結論,我沒有馬上把解題思路講給學生聽,而是給予學生表揚,從而激發其他學生積極尋求新的發現。有學生說道:“先算85-44=41(人),表示增加的人數,再算72+41=113(人),就是現在的人數了。”……學生通過觀察,經歷了知識的探究過程,既掌握了算法,又理解了算理,一舉兩得。我認為傳授數學知識,首要的目標是先向學生傳授觀察事物的方法。如果學生缺少或者沒有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就無法真正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更無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二、引導學生學習方法
對數學學習而言,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結論只有一個。如果是學生自己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正確結論,教師應該給予高度的贊賞,這實際上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種方法。
聽過不少公開課,我發現大部分教師都是根據單元例題不厭其煩地把解題方法教給學生,根本不注意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學的方法。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上公開課時,很多教師把準備好的答案讓學生來復述,甚至課前與學生達成共識,確定這道題由誰來回答,另一道題又由誰來回答,這種表演式的授課極大地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學“小數加法的簡便運算”時,我出示算式6528+1795+472,先讓學生回顧整數加減法的運算法則,再引出小數加減法的簡便運算法則。這樣教學既能做到循序漸進,又能潛移默化地讓學生自己掌握和解決此類問題。因此,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觀察算式,并在學生觀察時提問:“同學們,誰能說一說進行整數加法簡便運算時,首先要注意什么?”一生回答:“相互組合的幾個數字的和必須等于整十、整百、整千或整萬。”我追問:“那么,看看這個算式里有沒有如你們所說的整十、整百、整千或整萬的數?”學生回答:“有,即6528+472=7000、7000+1795=8795?!苯又?,我通過電腦出示65.28+17.95+4.72的算式,讓學生先不做題,而是仔細觀察算式,得出答案后先不說出來,巡視中我驚訝地發現有不少學生掌握了方法。如果不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種意想不到的收獲未必成為學生自己的發現。
三、引導學生端正態度
認真,是做好每件事的前提,否則就會一事無成、一無所獲。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觀察題目,靈活地掌握做題的方法,學會與同學交流。但學生畢竟年齡小,自制力遠不及成年人,做題時難免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壞習慣。針對這樣的情況,我采取一種自認為比較好的方法予以解決:先讓全班學生做題,然后讓做對的學生來講解,再讓全班學生進行交流。長此以往,學生在這種要求下會有所改變,那些不專注的學生也漸漸地改掉了注意力不集中的壞習慣,端正了學習態度。
總之,每個科目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各種方法來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當然,每個教師都有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如果這些方法適合于自己和學生,也不失為好的授課法。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