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之軍
記得在《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過程中,當要求學生勾畫出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時,因學生回答與標準答案不一致,老師予以了否定。學生便不再回答問題了。這不禁讓我們反思,當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時,作為老師是否應該參照答案并予以否定呢?如何才能做到師生對話,并行之有效呢?
尊重學生,給學生更多展示的舞臺。“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總會有不同的看法,更何況學生的看法完全有可能超出了老師的認知范圍,即便是教師也沒有理由認為學生的就是不對的。
課堂中的師生有效對話,就需要語文教師不要把自己看作是課堂的領導者,在課堂上做到尊重學生,讓學生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哪怕他們的觀點不成熟、不完整、不準確,老師也應該給予鼓勵。
凸顯學生主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本書《做一名幸福的教師》這樣寫道:“教材要讓學生讀、問題要讓學生提、過程要讓學生說、快樂要和學生一同分享。”
在教小學低年級的識字課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分解漢字,多增加游戲、兒歌、制作卡片等環節,然后分小組匯報,與大家共享。這樣,學生就會積極開動腦筋,爭當“小老師”;學生自己想出來的順口溜、謎語、形聲詞、圖片等,肯定要比老師教給他們的方法易于掌握,也更感興趣。
善用體態語言,增強課堂感染力。語文課是情感課,需要語文老師有極強的情感感染力,也就是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筆者早年求學時期的王春才老師,他上課的時候,臉上總是掛著微笑,給學生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通過表演、幽默的語言、滑稽的動作……有了這種親和力,學生自然就會精力集中,思維活躍,教學效果當然就會很好。
擺正教學位置,創設師生和諧對話氛圍。課堂上,老師不妨采用錯位”的方法,為學生創造一個廣闊的展現自我的空間,讓學生先說,有機會說,有話要說。有了平等的對話空間,課堂成了學習的主陣地,師生對話就能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進行,才會使得教學更有效。
學貴在思,通過問題增強對話有效性。質疑,是走進創新領域的鑰匙”。在語文教學中,要著力誘發學生養成主動探索問題的習慣。在課堂上,我經常會安排一些質疑的環節,既有師生間相互質疑,也有學生間相互對話、討論。由于長期的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樣有效對話的過程便在學生的思考探究中完成了。
總之,語文課堂要構建一個有效的師生互動關系,有效搭建起師生對話平臺”,語文教師要從高高的神壇上走下來,融入到學生中去,認真傾聽他們的聲音。從而使得對話為每一位孩子而轉身,點亮那一盞盞五彩的心燈!
(來源:現代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