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紅+馬晗微
摘要:在基礎教育當中,語文學科是一門較為重要的學科,特別是小學語文,其不僅僅是一門學科,同時也是一門工具,所以也稱之為工具學科。而對于小學語文課程而言,最重要的兩個部分便是讀和寫,這能夠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養成,鍛煉學生思維的發展。那么如何做好小學語文教學的讀寫結合呢?本研究將就此進行簡要的探究,希望所得結果能夠引起相關教學領域的關注和重視。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讀寫結合
何為讀寫結合?從字面意思便能夠理解,也就是閱讀和書寫的結合。但是從深層次來分析的話,需要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緊扣新課標的相關要求,將課文內的閱讀和寫作聯系在一起展開教學,使閱讀和寫作相互影響,以閱讀促進寫作,以寫作深化閱讀。這樣才能夠使小學語文教學在新時期發揮出更新的生命力。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的重要性
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其涉及到的兩個重要的內容便是閱讀和寫作,小學語文教學也不例外。特別是閱讀教學,其是小學語文教學課程當中的中心主要環節,通過閱讀課文的內容可以達到對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掌握分析文章的方法,進而應用到自己寫作當中,這是最終的目標[1]。而小學語文課堂當中的寫作練習主要是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和培養,而閱讀課程和閱讀訓練可以使小學生更準確的拿準每一個字的發音,同時也能夠鍛煉小學生的大腦總結能力,進而促進了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和吸收。但是閱讀與寫作之間存在必然的差異,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對學生講課的時候,需要有機的將閱讀和寫作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二、小學語文教學讀寫結合的策略探究
1、效仿課文進行作文創作。在對小學語文進行教學時,需要結合大綱要求,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同時也對一些表達方法進行領悟,其主要目的是在學生進行作文創作的時候可以有所參考。所以在課堂上,教師應該針對某個課文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理解一定的表達方法,帶這一目標達成之后再對學生進行有目的和有選擇的引導[2],使學生模仿課文寫一篇生動的課文。舉個例子來說,在學習《黃山奇石》這一課的時候,隨著教師的講解,學生能夠漸漸掌握對一處景點的描寫,其位置、景色和特色等,這樣教師可以讓學生就自己去過的一個記憶深刻的地方或是景點,針對于此進行效仿寫作。學生在寫的時候就會參考文中的寫作思維,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寫出來一篇模仿類的小短文,教師可以抽選學生寫的比較好的,進行全班范讀。同時再針對這篇文章所用到的表達手法和寫作技巧進行簡單的鞏固。以往的教學中往往要求學生作文原創,但是很多學生年紀尚小,如果沒有范文參考,任其盲目的亂寫,只能寫出一些天馬行空的四不像來,而這種效仿式的講課就有效的將讀寫結合在了一起。
2、根據課文進行改寫創作。在常規的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將課文作為基礎標本,課文的角色不僅僅只是一個任學生閱讀的書本,只要合理利用,其是具有多個功能的[3]。比如說為了將小學生的寫作和閱讀能力更好的聯系在一起,就可以以課文為基礎,使學生進行課文的改寫訓練。舉例來說,在學習《小英雄雨來》這一課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改寫或者編寫故事,想想小英雄雨來以后會怎樣,這樣有的孩子就寫到了小英雄雨來長大之后參加了八路軍依然在打鬼子,然后就成了大英雄雨來。這樣的課程不僅僅鍛煉了學生的想象力,同時也能夠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受到課文所帶來的濃濃的愛過情感和民族情感。而且這種教學方法也能夠將閱讀和寫作深深的聯系在一起,促進了學生閱讀與寫作的共同進步。
3、聯系課文進行讀后感創作。相對于前面所提到的仿寫和改寫創作來說,讀后感具有一定的難度,因為這個就需要學生完全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寫出自己的主觀感受了。但是需要有選擇的進行這種方法的運用,比如說在學習《坐井觀天》的時候,就要讓學生反復的默讀課文,在理解課文表面意思的基礎上深入挖掘課文的寓意和其所要表達的內容,將自己所感覺到的和所想到的東西寫下來,并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學生就完成了一系列讀寫的訓練,將閱讀和寫作聯系在了一起。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部分中,閱讀很重要,因為如果對課文讀的不夠透徹或者不讀,那么將無法寫出讀后感,所以這也是考察學生是否認真閱讀課文的有效方法,同時在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總結的時候,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豐富了學生的情感表達,所以這是一種有效的讀寫教學手段。
三、結語
本研究主要就小學語文教學的讀寫結合進行簡要的分析,語文是整個基礎教育中較為重要的科目,特別是小學語文教育,其發揮了主體的作用。為了更好的提升小學學生的語文素養,需要更好的將小學語文讀寫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促進學生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杜銀鳳.關于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實踐研究[J].才智,2015,27(27):635-636.
[2] 袁偉娜.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策略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12(23):24.
[3] 何麗.淺談小學高年級語文讀寫高效教學[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4,23(07):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