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召彥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盡量把生活與語文有機地結合起來,并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完成教學目標,更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益,并能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教學活動。本文對如何做好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
豐富有趣的生活化的教學,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讓家長意識到社會這個大學堂,生活是本大教材。有了家人的加入,孩子學習變得不再那么枯燥,就如自己的生活一樣自然,使他們的學習有了更多的歡樂。我們語文教師應學會用生活的方式教語文,讓學生們學會用生活的方式學語文,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語文資源,使語文教學呈現出了勃勃生機,為語文教學打造了一片新天地!
一、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對接, 進行有效導入
教材是我們進行課堂教學的一種主要資源, 也是對學生學習能力進行培養的一種有效載體。我們可以結合教材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將課文內容分成三類, 即與學生生活相貼近的、能夠再現生活的、與生活相離甚遠的。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 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為主要目的,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生活體驗,促使他們通過多種方面去對文本進行理解和感悟,獲得生活經驗的積累與提高。當學到那些與學生的生活相貼近的課文時, 為了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可以讓他們去生活中尋找課文中所描述的事物原型, 并與文章中所描寫的內容進行對照。學習那些能夠再現生活的課文時, 教師可以在預習時為學生布置觀察任務,讓他們去熟悉、了解該事物,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自己在觀察中所獲得的結論與課文知識相互驗證。如果課文與學生的生活相離頗遠, 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舉出一些生活中的實例, 并引導他們對其進行分析。
二、走進學校和社會,讓學習聯系生活
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就是學校, 與學校相關的一切事情都可以成為課堂教學的內容,可以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來。學校活動是孩子們感興趣的事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一定的活動情境中激發他們的情感和生活感受。比如班級舉行主體班會,讓學生自由發言,老師可以指導他們語言表達,鼓勵他們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這樣也是一堂生動的習作課,在班會活動中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可以了解每一個個體的發展。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環境,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至關重要。家長可以結合自身條件讓孩子接觸社會,如逛公園、參加少兒比賽等獲得學習鍛煉的機會, 在課外活動中更能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
三、在家庭生活中學語文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日益重視家庭文化建設。不久前,我到一位同學家家訪。一進門,發現一家三口正圍繞著外面的春雨吟誦古詩呢。孩子搖頭晃腦:遠上寒山石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媽媽則應聲朗誦: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而爸爸也不甘落后: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我今天布置的這一家庭作業,這孩子竟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完成的,真是出乎意料呀。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抓住這一有利條件,引導學生在家庭生活學語文,讓他們抓住聽廣播、看報、看電視、接待客人等機會幫助孩子學習語文知識, 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他們的語文水平。
四、在語文中體會生活,運用生活
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新課程非常關注學生的體驗。所以在語文學習中,我們不是把別人的文字化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自己的體驗把生活化為文字、感受、理解,從而達到主動地吸收、自覺地獲取、高能力地反饋。例如我在教學古代寓言《濫竽充數》時,把課文編排成小型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對生活的理解、感悟,又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 從而加深對課文感悟。有位學者這樣告誡我們:“學問的要訣,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學問,便等于無學。”語言文字訓練“生活化”,是教師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時著眼于學生的學以致用。所用的訓練材料,盡可能來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練習,也應盡量挖掘其與學生的生活有聯系,因為學的目的就是為了用。所以我在上語文課時,依據教材的特點,設計一些如當推銷員、導游、解說員等綜合性的活動,使學生在生活化的實踐活動中自然發展多元智能。如學習了《我愛故鄉的楊梅》后,啟發學生根據學到的“圍繞一個意思把話說明白”的方法,讓他們做“推銷員”,將自己家鄉最出色的水果介紹給“客戶”,看誰說得好。學生們躍躍欲試、爭先恐后,他們運用自己學到的方法將柿子、琵琶、桃子、西瓜等水果描繪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通過這樣采用多種“生活化”方式的技能訓練使學生既學得有味,鞏固了知識、掌握了技能,又鍛煉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使他們體會到了學習知識的快樂,開發了他們自主創新的潛能。有位學者這樣告誡我們:“學問的要訣,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學問,便等于無學。”語言文字訓練“生活化”,是教師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時著眼于學生的學以致用, 所用的訓練材料,盡可能來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練習,也應盡量挖掘其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如指導用“管理”造句,教師要求學生根據家長的工作,用上“管理”說一句話。張光鑒先生在他的《相似論》中指出:“人們在學習和實踐活動中積累起來而儲存在大腦中的知識單元我們稱為相似塊,人們對外界的認識過程中常常依賴它的存在。”我們的閱讀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要激活已經存儲在學生頭腦中的那些能與課文相匹配的相似塊。一旦這樣做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就會自動完成。
五、在生活實踐中學語文
實踐其實也是一種教學,只是這種教學是進行式的,操作性的。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只有讓豐富多彩的生活與語文知識有機融合,為孩子搭建語文實踐的平臺,讓孩子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感悟、在實踐中鞏固,才能真正地豐富孩子們的情感,奠定孩子們厚實的人文根基。許多教師在訓練學習的語言交際能力時總是一籌莫展,但是,如果把學生引入生活實踐,則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為班級的中隊活動設計串聯詞,向校長寫建議書、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和設想,為學校的運動會、兒童節、聯歡會設計廣告用語、海報,在校運動會上當小記者,在三八節、教師節給自己的最尊敬的人寫感謝信,發倡議書建議開展寫規范字的專項整治活動、純潔城市的文字形象等,這樣,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語文,不僅可以提高書面表達能力,還自覺地把個人與社會、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自主地全方位地提高語文素養。
總之,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完成教學目標,更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益,并能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 李彩香.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聽說讀寫能力[J]. 學周刊,2014(35).
[2] 徐江.培養聽說讀寫能力 構建實效語文課堂[J]. 甘肅教育,2012(12).
[3] 朱瑜琳.充分利用課文插圖 培養聽說讀寫能力[J]. 小學教學參考,20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