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珊珊 邵 靜/新疆石河子職業技術學院
?
如何看待高職學生考證熱
張珊珊 邵 靜/新疆石河子職業技術學院
【摘 要】高職學生應該認清社會發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要求自已既要注重知識的學習,又要注重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職業資格證;高職學生;培訓機構
職業資格證書是從事某一職業所必備的學識和技能的證明,是勞動者求職、任職、開業的資格憑證,是用人單位招聘、錄用的首選條件,也是境外就業、對外 勞務合作人員辦理技能水平公正的有效證件。職業資格證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統一印制,全國通用、全國認證、承認。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推行職業證書制度,提倡“持證優先”,并對“從事技術復雜、通用性廣、涉及國家財產、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費者利益的職業(工種)的勞動者”要求必須“持證上崗”。當今社會,各行各業的規范化,職業資格證書已經成為從事各種行業的準入證,很多企事業單位要求員工持證上崗。
高職院校的學生所考的證書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與專業相近的職業資格證書,如財經類專業金證的學生一般報考銀行從業資格證、會計專業的學生報考會計從業資格證,投理專業的學生報考保險從業資格證等;另一類是一些公共類證書,如普通話測試水平、英語二、三級、英語四、六級和計算機辦公自動化等。
高職學生考證積極性較高,出發點有這幾種情況:一是所學專業的教學計劃、培養目標的要求,此種證書一般由學校組織進行;二是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得做好充分的準備,增強自己的綜合實力,增強競爭力,證書是敲門磚,是能力的證明,此類證書一般也是學校組織進行和學生自主需求進行;三是為了充實自己的學習生活,從自己的興趣、特長方面出發,選擇相應的證書考取,此類證書一般都是學生據自身發展和職業規劃自主安排進行。比如我院各專業大部分學生傾向于報考教師資格證,因為我國幼兒教師缺口很大,高職學生可以通過考取教師證,參加教育局公招考試后進入中小學幼兒園任教。
1.高職生為考取一個證書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對他們產生無形的壓力。職業資格證書的考取通常不屬于高等院校的授課范圍,學校往往只講授專業相關課程知識,學生考證主要是在課余時間完成。比如我院會計專業的學生考取會計證,要參加《會計基礎》、《財經法規和會計職業道德》、《初級會計電算化》三門無紙化考試。而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考試必須是在一次性全部通過三門考試才能獲得證書,而這些課程的開設,并不在大學一年級全部開設,學生如果想盡快考取這個證書,只有參加培訓班。據我了解,這類培訓班市場價格是一千左右。盡管學院為了減輕學生的經濟壓力會和一些培訓機構聯辦,學校提供培訓場所,收費相對要低點,但收費也是600元左右。如果交了這筆錢,能夠一次性考過也值了,但是因為會計從業資格證自從2013年考試方法改革后難度增加了很多,社會平均合格率每次僅不到10%。所以這就需要多次參考,這對于大多來自農村家庭的學生而言,是一筆不小的經濟負擔。
2.部分學生陷入考證“盲區”,見證就考。證熱,其根本源于這部分學生對自己的人生沒有正確的定位,不知道社會到底需要什么人才,此后引發的大學生簽約率低的緣故也在于此,盲目擇業,對社會貢獻低,自已的人生價值也沒有實現。但是,考證占據了他們三年學業的大部分時間,以至于和環境脫節,比如放棄了學生社團活動,集體活動,也沒有參與更多的社會實踐,大學時間是人生中的黃金階段,如果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考一些無用的證書,豈不是在浪費生命?所以大學生應走出盲目的考證“誤區”,用自己生命中最美的時間去做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如何引導,應該成為學校、專業等建設過程中重點考慮問題之一。
高職學院的辦學性質和大學生擇業大環境決定了考證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但如何為高職學生考證掃清障礙,拓寬門路,減輕負擔,讓學生既能參與考證,又能在自主學習中能力得到培養,綜合素質得到提高,我覺得可以從下面二個方面著手:
1.學院應創造考證的大環境。比如學院和各培訓機構合作,設立專業培訓點和考點,提供場地和設施,降低學生報班的成本。各專業教師課程教學應當和專業證書考取的要點一致,著手研究如何提高通過率,甚至提供相應的輔導。這一點財經分院就做得很好,了解到財經分院各專業學生都熱衷于考會計從業資格證和《助理會計師證》,分院領導專門研究了考證考試相關方向,在教學中有意識引導。將考試的主要幾門課程《會計基礎》、《財經法規和會計職業道德》、《初級會計實務》、《經濟法》列入教學計劃中,作為專業課程來開設。通過專業課的學習,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情況就要好很多。另外,了解到會從考試方式由原來的傳統考試更改為無紙化考試,大部分學生都無法適應,分院專門購買了會從模擬考試系統供學生練習。這樣高職學生在學校期間考取這個證書,可以比在社會上成本降低。
2.對于學生而言,應結合實際、慎重選擇。大學生本身要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要根據自己的特長、興趣并結合自己的專業去考取有價值的證件,不要一味的追趕流行。要正確處理考取證書和參與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加強社會關注度,提高自身人際交往,適應社會,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些學生手持證書一摞,工作卻沒有著落,這說明什么,有了證書不等于就有了能力。或許,有些同學的理論知識學習能力可能不強,但他卻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及勝任工作的能力,依然是社會需要的人才。
高職學生應該認識到證書只能是一時的憑證,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知識更新速度快,只有學會學習,掌握足夠的自學能力,足夠快的掌握新知識的能力方可以在職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很關鍵,是保證其持久發展的重要源泉。不能把證書的多少作為衡量自己能力的主要標準,畢竟證書不能證明一切,否則會本末倒置。
綜上所述,高職學生應該認清社會發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要求自已既要注重知識的學習,又要注重能力的培養。在學校努力學習,取得優異成績,積極參加學習和社團實踐活動,考證與實踐相結合,將自已打造成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以實現“考證”與實踐相協調平衡,努力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為即將到來的求職生涯增加籌碼。
參考文獻:
[1]張勝利.大學生“考證熱”現象分析及應對策略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09.
[2]楊芬.大學校園“考證熱”現象分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