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賽賽 方海光 高潔
摘 要:以平板電腦為中心構建智慧課堂是當前面向中小學主要的移動學習系統建設路線,而如何系統化地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進行建設缺乏有針對性的設計研究,使得當前的智慧學習環境建設呈現千篇一律的現象,或者受制于軟件系統功能約束只能進行局部示范性教學應用。該研究以移動學習系統的三要素為主導,映射出了平板電腦教學的六大模塊,構建了教學模型圖、教學模式分層圖以及教學環境設計圖等多種模塊組合方式,并選取了典型案例對平板電腦的應用現狀進行分析,最后對平板電腦教學的優勢和弊端以及發展方向進行了分別闡述,從而為智慧學習環境建設提供了一定的可參考依據。
關鍵詞:平板電腦;教學設計;教學模式;教學模型;智慧移動學習課堂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22-0051-05
一、引言
隨著移動學習理論的發展,平板電腦類智能終端的出現對移動學習的實施增加了新的技術和支撐環境,是對移動學習理論的進一步完善。[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到“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作用,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另一方面,傳統上我們認為移動學習有三個層次:移動學習裝備、移動學習支持、移動學習服務,而移動學習三要素包括:終端、內容、活動。平板電腦有四要素:課程資源、工具支架、教學資源、教學方式。平板電腦教學系統從移動學習系統映射過來,就可以分為六大模塊:終端(平板電腦)、網路接入、學習平臺、學習資源、教學模型、教學模式。
移動學習的理論研究大體上包括:非正式學習、情境學習、境脈學習、活動學習、經驗學習。[2]-[5]非正式學習是一種隱含式的學習,源于直接的交互活動,以及來自他人豐富的暗示信息。[6]移動學習正是符合這種理念,并為非正式學習提供了較為有效的媒介和平臺。情境認知學習理論強調外部學習環境對學習的重要意義,只有當學習被鑲嵌在運用該知識的情境中時,有意義的學習才有可能發生。[5]移動學習資源正是為學習者創造符合學習內容的學習情境,打造有意義的學習。境脈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自身原有的記憶、經驗、動機和反應構成一個完整的內部世界,學習者在處理新的問題或知識時,與其內部世界發生意義,這便是學習。[5]學習不是一個獨立的過程,學到的東西只有真正地和外界關聯起來才算是真正地學習。移動學習為學習者與外界感知架構起一座橋梁。活動學習是指以問題為中心組成學習團隊,在外部專家與團隊成員的相互幫助下,通過主動學習,不斷質疑,分享經驗,使問題得到解決。[5]移動學習便利了團隊之間的交流溝通,使具有相同目標的人更容易進行協作學習、活動學習。經驗學習是通過各種真實情景的經驗活動,使學習者在親身經歷的學習與探究活動中獲得情緒感受將其融入自身的經驗之中進行概念化,再應用于新的實踐。[5]移動學習結合經驗學習的理念,在虛擬環境中帶給學習者真實的感受,并將其概念化,應用到學習中。
另一方面,平板電腦教學的理論研究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知學習理論、興趣教學理論、體驗式教學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活動理論、混合學習理論以及數字化的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如表1所示。
二、基于平板電腦的智慧移動學習課堂的構建路線
移動學習系統分為三大部分:終端、內容、活動。平板電腦教學系統包含于移動學習系統,從而得出了其六大模塊:設備選擇、設施配置、教學資源、教學APP、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模型。
設備選擇即平板電腦終端的選擇,包括兩個方面:品牌選擇、操作系統選擇。目前市場上的平板電腦品牌類型多樣,可以對其性價比進行評估并綜合各種因素來進行選擇。操作系統即運行環境,不同的運行環境對操作者提供的服務不同,操作者的體驗度也有一定的差異。設施配置首先是網絡配置,其次是一些硬件設施的建設,比如充電車、同屏設備等等。網絡配置是關鍵,要保證每臺設備都能正常訪問互聯網以確保課堂的正常進行。目前的同屏硬件設備有小米盒子、無線路由等,軟件有豌豆莢、MirrorOp、ezcast等。但都缺乏穩定性和兼容性,究其原因:同屏硬件設備關系到平板電腦以及大屏的型號,軟件設備與軟件自身平板電腦的操作系統以及網絡環境都有很大的關系。教學資源、教學APP、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模型是平板電腦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圖1所示是基于平板電腦的智慧移動學習課堂的構建路線圖。
三、基于平板電腦的智慧移動學習課堂的教學模型分析
近年來,在平板教學豐富的理論支持下,很多國內外的專家學者致力于對平板電腦教學模型的研究,多種平板電腦教學模型被提出,其中典型模型可分為以下三種:
1.基于平板電腦的一對一數字化學習BA4C模型
平板電腦在教育界的應用,使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和發展。所謂BA4C模型,B表示以混合學習為典型特征的教學流(Blended Learning);A表示基于PAD的一對一數字化課堂基本構成單元的學習活動(Activities of Learning);4C表示Content、Compute、Capture、Communicate。
2.基于平板電腦的“e學習”課堂教學模型
基于平板電腦的“e學習”課堂教學,即在網絡化學習環境里,人手一臺平板電腦,依托教學平臺與資源,進行個性化學習。課上,教學內容通過文本、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呈現,教學環節在師生、生生、人機互動的無縫鏈接下推進,教學評價則在反饋后及時準確地匯總和分析。[7]
3.一對一互動教學模型
一對一互動教學模型即先由教師進行課程設計,課中學生與老師通過平板電腦或者其他設備進行互動,課前或課后學生通過平板電腦進行預習、復習或者做作業。一對一互動教學為課堂上師生互動、學生個性化學習提供了支持,課堂的交互正逐漸從基于交互式電子白板的白板交互向基于一對一互動學習的平板交互演進。[8]基于以上三種典型的平板電腦教學模型,可以構建基于移動學習系統框架的平板電腦課堂教學模型,如圖2所示。
本模型分為學生PAD端和教師PAD端兩個模塊,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維度進行劃分,具有代表性。課前,學生在校外使用平板電腦,參考教師發布的預習資源進行預習,并能夠直接向教師在線提問。教師在另一端利用平板電腦備課、給學生發布學習任務,并即時在線答疑。課中,學生配合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進行課堂學習,然后進行小組交流,接著進行隨堂測試。而教師則帶領學生進行課堂活動,然后發布練習題,最后對學生的測試結果進行評價反饋,還可以隨時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課后,學生完成教師發布的作業,并根據系統自動的批改結果進行自我糾錯,不懂的問題依然可以向教師在線提問。教師則進行作業批改、在線答疑,同時可以準備下一次的課堂內容。
四、基于平板電腦的智慧移動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分析
從平板電腦應用在課堂教學的視角來看,適用于平板電腦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才是需要解決的最重要問題。[1]對于教學模式本身來說,關鍵在于構建能夠促使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形成,提高學習者的智力和創新能力的學習模式。基于移動學習系統的平板電腦教學模式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宏觀分類;第二個層次是微觀分類;第三個層次是目前已經投入使用的基于第一個層次和第二個層次的四種典型學習案例模式。從宏觀分類來看,基于平板電腦的教學模式的分類有三種: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基于資源的教學模式、基于協作的教學模式。從微觀分類來看,教學模式的分類有:基于診斷的分層教學模式、基于情境的探究式教學模式、交互與寫作支持的教學模式、基于認知的遞進式教學模式、課堂內外關聯的教學模式、基于創造的歸因學習模式和基于瀏覽器的泛在學習模式,國內外還有一些專家學者提出了促進高階認知發展的教學模式以及非正式的泛在學習模式等等。這些教學模式皆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課堂的“講—聽—讀—記—練”的模式,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
從典型學習案例模型來看,昌吉市第二中學的“五自”教學模式也漸漸投入實用,即“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以學定教,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力,注重學生間的合作學習”。
“五自”即:自學、自糾、自做、自檢、自悟。[9]“五自”教學模式,包含學、教、練三個環節,在實施中更加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采用先學后教;突出學生的做,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還有專門針對高技學生開發的“行動導向法教學模式”。行動導向教學法是以培養企業實際需要的人才為目標,利用企業分工項目式學習的方法,設定對應的工作情景,以虛擬和現實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主動、真切地參與工作的學習過程。這不僅符合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10]
另外,國外比較通用的教學模式是自然學習設計(Nature Learning Design),也稱四元學習循環圈(4MAT Learning Circle)。任何學習都是由“為什么—是什么—應怎樣—該是否”組成的循環圈,依次對應著“把握學習價值—透徹掌握概念—積極操練技能—靈活運用自如”等四種教學功能或者學習性質,中間通過左右腦交替輪換經歷了八個學習階段:連接—關注—想象—講解—練習—擴展—提煉—表現,學習者經歷了體驗、思考、操練與綜合等過程。[11]
五、基于平板電腦的智慧移動學習課堂教學資源和教學APP分析
教學資源是教學的核心,教師可以從網絡上直接下載適合的視頻、課件或動畫,也可以自己制作或者購買廠商提供的一些精品資源。如何使教學過程生動有趣,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教學資源的選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各大應用市場里面的教學APP讓人應接不暇,選擇有效、適合的產品成為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如表2所示,筆者選擇了一些典型且用戶體驗度較高的應用軟件來介紹。
六、基于平板電腦的智慧移動學習課堂案例分析
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走向現實,技術應用與課堂的形態呈現多元化,應注重學生高級認知目標的達成,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注重學生終身學習意識的培養。[8] 平板電腦已滲入各個學科各個學段,并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的技術成熟程度結合各學科特點,應用最廣泛的是數學教學、科學教學和實驗教學。在上述三個學科中,平板電腦能創設虛擬的實驗環境,將知識由抽象到直觀地展示給學生。本文案例選自2016年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研討會暨第九屆全國中小學創新(互動)課堂教學實踐觀摩活動。
(1)課例名稱和課程描述
勉學。“勉學”是八年級《語文》第六單元的教學內容。
(2)教學目標分析
①利用APP“我愛朗讀”,檢測評價學生朗讀預習,師生共同糾錯,讀準字音,掌握自主預習朗讀的要點。
②通過AISchool平臺中“投票”功能,統計顯示學生質疑情況,利用白板標注難點,對比講解等,有針對性地強化解疑,積累文言實詞。
③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文章、了解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方法及作用。
④通過自學、課堂導學梳理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嘗試舉一反三自讀學習。
⑤把握文章議論的角度,感悟作者在文字背后隱藏的家庭教育內涵和深遠的人文關懷。
(3)學習者分析
八年級電子書包試點班的學生,無論在思維水平、電子工具使用,還是表達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隨著他們心理、生理的成長,他們更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言語行為,導致一些學生羞于讀和發言。同時,本文是一篇說理性、思辨性比較強的文言議論文。文言文本身就是學生的難點,議論文又是八年級才開始真正進入教學體系。因此兩者的結合對于學生來說是有著比較大的難度的。
(4)教學重難點分析
利用APP、投票、白板等功能鎖定重點質疑內容,并能有效解答,教師主要利用白板標注、對比講解、課堂提問等指導教學。同時,考慮到要利用電子書包巨大的資源包和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是增加了多種APP的利用,如字源APP、我愛朗讀APP、古漢語字典APP等,讓學生大膽嘗試,勇于表現,積極錄制自己的朗誦錄音、觀看關鍵字的演變發展動畫等。教師在教學中做好方法指導、經驗總結,同時通過白板的投影及時反饋學生課中檢測的成果,進行對比講解。
(5)教學流程
①導入新課,檢查預習。板書課題,請學生解題。播放學生APP錄音文件,分析小結朗讀預習中的要點。
②研讀課文,質疑答疑。根據朗讀錄音學習重點字詞,推送投票,鎖定難點,白板標注,師生共同解疑,請學生齊讀第一段,推送練習,課中檢測。
③深入分析學習方法。推送成語積累;推送思維導圖梳理文章,整理論證方法;整理預習學習方法;分析總結作者勉學的角度。
④舉一反三拓展延伸。課中檢測,推送拓展練習;推送自學表,請學生按照上面整理的自學方法學習剩余部分;播放音樂;適當利用APP指導文中個別字的字源動畫;思考作者勉學的角度;課中檢測,思考省略號省略了什么內容?總結全文。
⑤課后作業。自讀精學第三段,完成自學表格;完成古今異義詞積累表;整理一詞多義;推薦閱讀《板橋家書》,下載電子書包資源。
(6)效果評價
這是一節智慧課堂與教學設計深度融合的課。教師利用APP“我愛朗讀”,檢測評價學生朗讀預習,師生共同糾錯,讀準字音,掌握自主預習朗讀的要點,學生在錄制的過程中,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為了能最好地錄制,多遍誦讀,鍥而不舍,并通過互評掌握朗讀的要素。通過AiSchool平臺中“投票”功能,統計顯示學生質疑情況,有針對性地強化解疑,積累文言實詞。“投票”功能,可引導學生在朗讀預習中發現學習的困惑,并做好標注。白板能清晰地標出學生學習的難點,這樣更有利于指導學生學習,同時通過不同顏色將重點標出并分類,有利于指導學生學會分類記憶。教師在沒有“刻意”應用“技術”的痕跡下,以極其自然的方式,實現了“探究學習、主動學習”等一系列傳統課堂難以實現的教學理念和方法。[12]
七、結論和下一步研究
平板電腦作為平板教學實施過程中的一種終端形態,引發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學變革。但是,教育應圍繞學習者,而不是知識點,更不僅僅是知識點的數字化傳遞過程。平板電腦走入課堂同樣是雙刃劍:在重視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也要保證教育的嚴肅性和規范性;在強調個性化學習的同時也要保持一個班級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在注重數字化教學的同時更要保護孩子身體,特別是眼睛的健康性。在理論和實踐的指導、技術和技能的推動下,平板教學應向著一體化、規范化、智慧化方向穩步發展,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變革與創新。
參考文獻:
[1]李玉順,楊振濤,史鵬越等.平板電腦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發展的現狀[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4):73-78.
[2]張靜然,倪小鵬.移動學習的發展和趨勢——訪移動學習專家凡特霍夫特博士[J].中國電化教育,2009(7):1-5.
[3]詹青龍,張靜然,邵銀娟等.移動學習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與邁克·沙爾普斯教授的對話[J].中國電化教育,2010(3):1-7.
[4]張海,李馨.日本移動學習實踐研究前沿——對話東京大學教育技術首席專家山內祐平副教授[J]. 中國電化教育,2009(9):1-6.
[5]方海光,王紅云,黃榮懷.移動學習的系統環境路線圖——國內外移動學習研究與應用案例研究專欄綜述篇[J].現代教育技術,2011(1):14-20.
[6]Foster I,Argonne.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e[EB/OL].http://forge.gridforum.org/projects/pgsa-wg.
[7]王浩.基于平板電腦的“e學習”課堂教學[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5(18):17-19.
[8]周菊明.面向未來的課堂——基于一對一平板互動教學的模型設計[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5(7):65-66.
[9]呼延齡,劉斌,申俊德.基于ipad“五自”教學實踐研究[J].昌吉學院學報,2015(5):69-74.
[10]趙智聰,張揚吉.基于PAD的新課堂模式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2(31):37-38.
[11]李玉順,史鵬越,楊瑩等.平板電腦教學應用及其在我國的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15(6):80-86.
[12]孫曙輝,劉邦奇,李新義.大數據時代智慧課堂的構建與應用[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Z1):112-114.
(編輯:李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