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凈雯+周琳+韓美玲
摘要:高校造就創新型人才刻不容緩,開設專門的創新課能夠直接有效地增強大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引導專業結合、促進實踐學習、注重能力培養、創新考核方式的建設思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意意識和創造能力,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高校 創新課程 創新教育
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指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邏輯重點和鮮明特色在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大學生一般都具有創新和創造的潛能,如果能通過創新創業教育進行有效開發,將會更好地幫助大學生實現就業和創業,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一、高校開設創新課程的必要性
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我國的重大戰略指導方針,其前提是要有符合創新型國家需要的人才來承擔構建重任、提供有力支撐。所以,高校造就創新創業型人才刻不容緩。《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戰略主題的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創新理論和方法可以通過教育和訓練進行傳播,以促進創新環境和創新能力的形成;創新理論能夠激發人們的創造精神,創新方法能夠使人們更加科學和高效地開展創新活動。
在高校設置創新課程,把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設置為一門顯性課程,按照顯性課程的要求來科學化、規范化建設,最終達到與其他各門學科課程相互協調、配合、作用,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最佳效果。
創新課程是高校全面實行創新教育的基礎,完善的教學模式利于創新課程行之有效,兩者共同作用,對于促進學生自我發展、高校教育革新以及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具有積極的實踐價值。創新課程可以認為是素質教育的深化和具體化,它既是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的課程,也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課程,體現了多樣化人才培養的理念和模式。
二、課程建設目標
本課程任務在于使學生通過創造技法的具體操作實踐,針對性的創新性思維訓練,掌握創新性思維的方法和創造發明的基本方法。采用案例、問題及任務教學的方法,廣泛使用多種互動手段教學,把創新創意創造方法教學同其他臨床課程的教學融合,促進學生大學科思想的形成。建立學生自主學習、注重興趣及能力培養相結合的評定方式。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及終身學習能力和意識,成為真正的具有創新思維、創意意識和創造能力的臨床工作者。
本課程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意意識和創造能力為核心目的,以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為總體目標。旨在使學生認識創新規律、樹立創意意識、開發創造潛能,從而發揮自身的主體性、主動性,開闊視野、轉變觀念,以適應今后科技及經濟領域競爭需求。
三、總體建設思路
1.引導專業結合
創新教育依托專業培養,創新課程的實質是使學生形成思想認知層面的理念更新,引導學生勇于批判,開拓思維,改變僵化的思維模式。創新教育鼓勵發散思維,主張個性發展,注重培植具備強烈的創新精神的實用型人才,促進大學生的自我開發與自我實現。
選擇人類思維的生理特點和機制為突破口,通過集中、大量的“思維體操”,來加強學生左右腦的平衡整合效應,強化學生思維的敏銳性、流暢性、變通性、發散性和獨創性。結合大學生的專業背景,將創新具體化、實例化,以激發學生在專業課學習上的創新潛能。案例的遴選應同授課對象的專業發展路徑相契合。依托案例同學生專業背景的匹配,使學生對課程的認同感增強,并突出創新課程的指向性和實效性。
2.促進實踐學習
在課程建設中特別注意理論和實踐的有機搭配,實踐應用為主,理論傳授為輔。對所學知識在實踐案例中理解消化,最后完成團隊的創新成果展示,嘗試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從生活和社會活動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以探索性的學習方法為基礎,以獨創性的見解為結果,以創造性人格的培養為最終目的的問題探究課程。
注重在實踐中不斷完成知識的掌握與內化。強化實踐性與體驗性教學環節,開展模擬教學與體驗性教學,組織項目實訓課程或實踐體驗性活動,提高學生對教學的積極參與度,強化學生創造思維和應用能力訓練,鍛煉學生綜合能力。
在課程中設置創新思維訓練和創新技法訓練環節。使學生在訓練中感受創新帶來的震撼,提高創新意識。
3.注重能力培養
作為當今的大學生,動手能力、交往能力、情緒調控能力、心理適應能力及創造能力的大小,不僅直接影響到以后能否勝任工作,還會影響他的社會生活及幸福,不容忽視。課程注重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及終身學習能力和意識。
采用任務驅動法、問題探究式和情景教學法,把科學有效的思維、方法訓練和實踐教學相融合,提高學生的執行能力和創新能力。鍛煉學生的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提出與自身生活、學習或工作相關的問題,安排課后的自學,并制定學習時間表,提供可供選擇地參考書目錄及網絡資源,學生自己嘗試找到答案,并形成創新實踐成果。把路演教學法應用于教學過程,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注重興趣引導;教師加以引導,提高學生綜合能力。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合作精神并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為發現具有較大培養潛力的拔尖創新創業人才,激勵人才脫穎而出創造了重要途徑。
4.創新考核方式
由于創新教育更重視學生學會學習的過程、方法、目標和能力及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創新教育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出發點和歸宿必須圍繞這三個目標來構建。
創新教育的課堂教學目標則不僅重視學生對于知識、技能的掌握,更加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表現,關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生成。平時成績評價標準可考查學生課堂小作業、課堂互動、模擬演示等完成情況。創新實踐成果可包括項目計劃書、路演展示,根據學生原始創意具有創新性;考察項目背景、市場需求的調查研究強調一手調查和實際操作檢驗;團隊成員的分工科學配置;撰寫項目計劃書思路清晰、語言簡練;路演展示語言簡潔流暢、精神風貌好;PPT內容完整、形式美觀大方的標準。授課教師根據團隊內不同成員的參與態度、團隊合作情況,可以給與不同的分數。
創新課程的建設可以挖掘優秀的創新實踐成果及人才,通過后期悉心指導與培育,為各類創新創業大賽以及優秀項目的孵化落地做準備。同時對教學改革的措施及效果實時跟蹤,獲得第一手資料,進行總結分析,并進一步形成論文或研究課題,為在創新創業教育進一步推廣提供支撐。
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當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多種途徑來進行。但是,開設專門的創新課能夠直接有效地增強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欲望,訓練大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其內在的創新潛能轉化為現實,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從業能力,起到促進就業,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吳克燕.高校開設創新課程的探索.中國成人教育,2010,(11).
[2]胡劍鋒.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研究.創新與創業教育,2016,(08).
[3]許兆潔.國內外大學生創新課程對比研究.教育教學論壇,2014,(03).
[4]曹揚.創業教育與就業教育、創新教育的關系辨析.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5]趙先英.科學構建創新教育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探討.基礎醫學教育,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