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
摘要:高職學生工作的主題是教育、管理和服務,為此應適應時代要求,不斷開拓創新,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學生為本,實現學生工作中人性化與制度化的有機統一。兩種手段相互作用,既不能相互取代,又不能相互對立。人性化管理是學生管理工作的目標和方向;制度化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基礎和保障。只有實現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的有機結合,只有實現人性化管理與制度化管理的有機結合,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才能有成效。本文就高職學生管理的制度化與人性化進行初探。
關鍵詞:高職學生;制度化;人性化;關系;融合
一、高職學生管理的制度化與人性化之間的關系
1、人性化與制度化在高職學生的管理工作中是相輔相成的。人性化管理強調情感和自律,主要利用情感手段來約束學生,使其能夠自覺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通過情感的作用,促使學生進行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發揮作用的特殊機制。制度化管理的特點是強制和他律,主要運用強制手段,依靠外力來約束學生的行為,使其行為符合規章制度的要求。約束動機與約束行為,自律與他律,情感與強制,是人性化和制度化管理的顯著區別,但二者又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
制度的落實與執行,需要每個人的參與,人是管理的主體。因此,做好高職學生的管理工作,不僅要把學生看做教育和管理的客體,更要注意發揮他們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變“被動管理”為“自我管理”,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生管理工作,改變以往學生被動和從屬的地位,以利于學生消除對被管理的逆反心理。我們不僅需要每個人遵守規章制度,更需要每個人自發的參與到學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來,自覺維護學校利益。
2、高職學生的管理需要剛柔并濟。管理,特別是高職學生的管理一定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任何一種管理制度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僵化的,而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因人而異。在學生管理過程中如果不考慮學生需求,制度至高無上,學生沒有表達主觀意愿的平臺,自身日常的生理,心理,社會需求都得不到滿足,行為受到限制,久而久之,抑制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所以實施“以學生為本”的人性化制度,能使學生的積極性自尊心得到保護,實現他們渴望平等交流,溝通,得到人性關懷的愿望,凝聚學校的向心力。實施人性化管理,并不是無限度的寬容和講感情,而是建立在有規范制度做保證的基礎上的管理。因此,制度化和人性化管理在實踐中是互補互通,共生互動的關系。新時期的學生管理工作中,尋求人性化管理與制度化管理的結合點,在制度化管理中,應更好的體現“以學生為本”;在人性化管理中,要以制度為基礎,無論制度化管理還是人性化管理,共同目的都是最大限度的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更大限度的實現管理目標,因此規章制度的制訂必須遵循服從多數原則,得到多數人的認可,使更多的人達成共識,才能使學生感受到自己的職責與義務,并自覺遵守和更好的執行。
二、高職學生管理的制度化與人性化的融合
1、學生管理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當今的高職學生,在思想,個性方面已呈現出多元化和復雜化的趨勢,傳統的教育理念顯然已經不適合現代的學生管理。現在的學生管理,學生才是管理中的主體,只有確立學生在管理中的主體地位,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并時刻從學生的需求和利益出發,尊重學生的思想,個性和興趣愛好等,才能使學生得到全面而充分的發展。要做好學生管理工作,必須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教育觀、質量關、人才觀,必須用民主的態度對待學生,這才是學生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屬。
2、建立一系列有效的機制。其一,建立就業指導服務機制。高職生的就業形勢自高校擴招和國家就業制度改革后就顯得不容樂觀,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就業指導機制,通過就業指導機制,對學生的素質進行培養,引導學生了解市場和社會形式,培養“雙向選擇”的技能,學會自主擇業,實現良好的就業。
其二,建立學生信息反饋機制。要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離不開有效的學生信息反饋機制。網絡、訪談、座談等都是有效的溝通渠道,通過這些渠道。管理者可更加充分地與學生進行溝通,只有學生的信息得到及時的反饋,管理者才能及時的發現和解決問題,只有在真誠、尊重和珍視學生,管理者才能夠和學生在思想和情感上得到共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做到為學生服務,使得身心健康發展。
其三,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有效的評價制度在管理中必不可少,他對學生各個方面的發展都能起到積極的激勵和促進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立評價機制時,既要重結果又要重過程,既不能忽略整體也不能忽略個體,要全面和側面兼顧,做到考評制度的三位一體。要使學生真正學習到技能和知識,嚴格的考評制度必不可少,首要的就是從嚴抓學生的學習。另外,公正且具有激勵作用的獎懲制度必須落實到考勤、衛生、紀律及宿舍等各個方面的管理上。
3、發揮學生主能動性,變“被動管理”為“自我管理”。在規范科學的制度下,還需要學生更加主動自覺地接受教育和管理,配合學校工作,現如今,高職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希望獲得自由發展、主動安排自己學習生活的空間,因此,做好學生管理工作,要積極調動學生參與管理的熱情,改變學生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從屬和被動的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生管理工作,增強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責任感,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例如:讓學生以勤工助學的方式參與管理,他們在職期間享有一定的津貼,在學校,學生參與管理的面很寬,除了學生宿舍建立舍長進行自我管理外,其他各部門也都有學生參與管理,各辦公室設有學生助理,圖書資料室有學生管理員,假期在校園里進行安全巡邏的有學生護衛隊,在這里學生參與管理,主要還是起監督作用,任務也比較單一。在這種方式中,學生具有雙重身份,即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學生在這種雙重角色中極大地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積極性,特別是增強了自身的約束和管理能力,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鍛煉了自己,既學會知識又學會做人,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感明顯提高,體現了學生管理中“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念。
參考文獻
[1] 陳希玲,對人性化與制度化管理關系的思考[J].決策探索,2008.
[2] 李冬霞,探析以人為本的高職學生管理模式[J].瓊州學院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