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興/中共景德鎮市委黨校
?
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政府管理優化途徑
朱 興/中共景德鎮市委黨校
【摘 要】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生態文明卻使公眾陷入新的發展困境。政府在環境保護中時刻處于力不從心狀態,而生態文明構建當中,所發揮的職能相對有限。這些問題的根源就在于管理模式的不足。因此,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基礎的政府管理已經成為學術領域研究的一項重點課題。政府只有客觀審視自身功能,從根本上優化管理途徑,才能構建起與生態文明建設步調相一致的高效政府。
【關鍵詞】生態文明;政府管理;模式優化
工業文明的發展為人類創造的巨大財富,同時也對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以環境換財富”的發展形式已經被公眾所詬病。而生態文明建設的倡導和發展,則實現了工業文明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在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下,構建起全新的文化形態。這些功能的實現,必須依靠政府管理的積極調整和轉型。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調整:
政府角色定位是其制定發展規劃的基礎原則。在民主政治環境下,政府角色已悄然生變,由以往的統治特色轉變為服務特色。政府管理應當突出社會本位,以實現公眾最大利益為先導。在生態危機日趨嚴重的大環境下,政府需要構建生態保護信息,實現生態利益的均衡分配,這是公眾利益的主要訴求,同時也是政府服務改革中不可回避的內容。
如果單純以生態換經濟,那么政府就會陷入自身職能定位不清的境地,政府管理也將流于形式。政府管理者要積極轉變理念,在生態保護中建立自覺有為理念,積極引導生態建設活動的開展。同時政府還需要構建完善的生態服務體系,在生態建設總體引導下,政府需要充分利用生態建設的推助作用,將服務內容定位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更新管理理念,在行政管理、決策落實、考核機制方面有所創新,致力于構建全新的生態治理模式。在工作方式上也需要及時轉變,突出民主、公正、法制原則,建立高誠信度的服務型政府。這樣這樣的政府才能在生他建設的發揮引導與指揮作用,為公眾創造程又價值的生態文明公共產品。
政府需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只有對公眾負責的政府,才能將生態建設置于政府管理的核心位,能夠客觀對待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之間的關系,從而構建起以生態職能為先導的政府工作模式,突出生態優化特色,體現政府的社會責任。首先,政府在制定發展決策之前,將生態環境作為首要考量因素,在環境管理中采取一票否決制度。政府決策內容廣泛,雖然不是全部涉及生態保護,但是在每項決策制定前,都需要以尊重是生態規律為先導,使其成為政府的主動行為。同時還需要將生態指標的構建作為政府工作評價的基礎內容,在政府績效評價中,需要以生態環境建設成效為先導,強化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政府還需要利用自身的職能引導作用,將生態優先這一理念推向公眾社會,接受公眾監督,從而構建起全社會關注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
在傳統政府管理模式下,自我封閉管理較為普遍,政府機構機制缺乏有效溝通,難以實現資源與信息共享。在生態文明建設下,政府需要進一步強化溝通,建立機構之間的有序銜接,實現整體型政府建設,結合環境管理樹立以下流程:
第一,需要確定環保部門權利的獨立性,實現部門之間的協調管理。
第二,以社會生態文明需求為指導,依托網絡科技實現生態管理數據共享,尤其是針對環境指數、公共評測指數等數據等,要實現公開透明。只有構建起完善的信息共享網絡,才能使政府管理更趨規范化,政府管理更具系統化優勢。
第三,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政府要發揮其宏觀調控作用,實現社會管理的統一部署和指揮。進一步強化環保機構職能,強化環保部門跨區域管理環境問題的協調能力,能夠實現良好的組織溝通、平衡作用,發揮其監督監管職能,實現環保部門的跨區域聯動模式。
第四,在業務管理方面實現流程再造,消除部門利益的不良導向,控制不同機構之間的自利動機,消除部門界限,實現全局治理目標,在生態文明管理中體現出整體優勢,以此促進其高效發展。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政府的作用發揮是不可取代的,但同時也需要清醒的認識到,政府職能是有限的,如果沒有企業社會機構的配合,失去公眾的信任和支持,政府職能將難以完全發揮。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政府需要嚴格防范職能越位問題的出現,避免職能的失位與錯位,這就需要政府有精準的社會定位,在經濟發展、市場競爭、生態干預、企業創收等條件下衡量自身位置,與社會機構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在生態治理中體現出生態善制特色。
生態善治的具體表現在于整合社會、經濟實體、市場等多重資源及其管理優越性,依托全新的管理形式和治理手段,構建起相互依存、協調發展、統一管理的新型生態文明管理體系。對于市場,政府需要充分發揮調解和規劃作用。對于企業,政府要改變以往強制化管理措施,從政策、管理理念以及技術支持等方面構建起生態指標。對于公眾,政府需要側重于公眾的生態意識培養和強化,優先發展生態中介作用,進而構建起全社會主動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民主機制。
在重建生態文明的大環境下,我國政府需要正視自身組織發展特點,建立政府凝聚力和公信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通過政府管理的創新,實現政府職能的重新定位,構建起更完善的政府管理組織體系,從而體現出政府的服務性、責任性、整體性、善治性,實現切實為民的政府管理機制,為政府管理成效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譚海波.“碎片化”政府管理模式及其改革——基于“整體型政府”的理論視角[J].學術論壇.2013(06).
[2]方世南,張偉平.生態環境問題的制度根源及其出路[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4(05).
[3]沈壯海.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境遇與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