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霞平
【摘 要】沒有創新的教師,就沒有創新的學生。培養創新人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徑。只有以創新為目標,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踐證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發掘潛能,讓學生自主學習;以“疑”為線索,以“思”為核心,重視實踐,拓寬思維;才能帶動學生學好知識、學活知識,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培養創新人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徑。新《語文課標》在“教學目的”中明確提出: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學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因此,語文教學要注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所謂創新意識是指一個人不愿墨守成規,渴求標新立異,自覺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徑,從超常規的獨特視角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態度和意愿。在創新活動中,有了創新意識,才能抓住創新時機,啟動創新思維,產生創新方法。因此,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成為小學語文創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內容之一。
二、發掘潛能,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造性思維主要表現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思維的新與活。就是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時,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和自己內心的感受,不盲從他人觀點,不迷信權威,不人云亦云;在表達自己意見和思考問題時,有自己的觀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語言,自己的真情實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離不開創造想象能力的培養。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關鍵。因此,語文教師應該運用有效的機制和科學的方法,為學生提供表現創新的機會,發掘每一個學生的創新潛能。
例如:教學《狐貍和烏鴉》一文,我充分利用課文,讓學生在學中思,思中疑,鼓勵他們敢于超出書本,超越教師,用發展的眼光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如:我利用結尾悟空白,培養思維的創造性。文中最后一句寫“狐貍叼起肉,鉆到洞里去了”。我引導學生展開,從不同角度去考慮:鉆回洞的狐貍得意洋洋地夸自己聰明,笑烏鴉是個大笨蛋;有的說狐貍美美吃了一頓,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覺。我接著問:“當烏鴉眼睜睜地看著狐貍叼著肉鉆進洞時,烏鴉會怎么想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說烏鴉很后悔,它明白了狐貍說自己歌唱得好聽,是為了騙自己嘴里的肉;有的認為烏鴉會這樣說“這下該怎么辦?孩子們還沒有飯吃呢?我真不是個好爸爸”。我適時加以引導:以前我們還學過有關烏鴉的哪篇文章?話音未落,一個學生就叫起來:老師,我知道,我們在一年級的時候還學過《烏鴉喝水》這篇文章。這時我緊追不舍:它們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學生們各抒己見,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有的說:《烏鴉喝水》這篇文章中的烏鴉很聰明,能夠動腦筋;而《狐貍和烏鴉》這篇文章中的烏鴉很愚蠢,被狐貍給蒙騙了。有的說:烏鴉愛聽好聽的話,所以被狐貍給蒙騙了。有的說:烏鴉真聰明,能想出好辦法喝到瓶子里的水。這樣一問,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把學生的思維引到了新的高潮。這種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去更新和創造,創新潛能得到了較好的開發,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以“疑”為線索,以“思”為核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1.自學存疑
指學生依據課文提示、注釋疏通課文,標出疑難字句,寫出疑難問題。現在小學高年級語文課本的各課之前都編排了導讀和預習,教師要指導、督促學生課前預先研讀,獨立尋疑。學生通過主動查字典學習生字詞,主動尋找疑問,以待課堂上進一步探究解決。
2.質疑答難
是指學生在自學存疑的基礎上尋疑問難,教師有意識引導學生釋疑解難。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課堂上,教師應先放手讓學生把預習中存在的困惑都提出來,接著有意識地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用投影儀將課文插圖放大,把五壯士英勇跳崖的高大形象展示出來,再組織學生邊看圖邊自讀描寫五壯士完成任務后英勇跳下懸崖這一段。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思,入情入境地讀,再加上教師及時的點撥,學生心中一個個疑難便在你爭我辯、合作交流、集思廣益中得到解決。這樣,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獨立學習、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激疑拓展
教學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教師只要誘發、點撥課文的重難點,激發學生疑深、疑透、疑廣,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敢于發表獨具個性的意見,從而促使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如:教學《凡卡》一課時,我在學生學完課文后,讓學生再讀課文提出疑問。一位學生提出:爺爺如果收到凡卡的信會來接他回家嗎?我讓學生展開想象,進行討論,并說出自己的理由。當時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有的說:爺爺不會接他回去,因為接回去也會餓死;有的說:爺爺自己都吃不飽,穿不暖,怎么能照顧凡卡?這樣不僅使學生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內容,開啟了學生的思路,而且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力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總之,培養創新人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徑。只有以創新為目標,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