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偉
由于學生都是具有獨立意義的個性,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從而導致學生學習成績的差異,造成了所謂的優秀生、中等生,學困生。剖析傳統的教學方法,面對一個班的幾十個學生,教師往往使用同一種方法,同一把尺子衡量、要求學生,而教師的教學要求往往定位在中等生身上,這樣就使優秀生吃不飽,學困生消化不了。因此,只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分層進行教學,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體,讓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一、分層教學的理念
分層教學的指導思想是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而學生是有差異的,所以,教學也應有一定的差異。根據差異,學生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教學也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要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學生的差異,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這樣,使每位學生各盡所能,從而達到理想的成績。
二、實施分層教學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整齊劃一的教學要求與參差不齊的學生學習可能性之間存在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教”要適應學生的“學”,學生是有差異的,教也要有差異,因學定教,因材施教。因此,我們尋求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分層教學。分層教學將學生的差異作為可供開發利用的教育資源,以推動各層次學生的合作學習,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積極互動關系的建立。在分層教學過程中,不同層次學生在各自學習“最近發展區”有所發展,人格受到尊重,個性得到發展,素質得到提高。
三、數學“分層次教學”的實施
(1)創造良好的環境。分層次教學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其指導思想是變傳統的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是成績差異的分層,而不是人格的分層。為了不給差生增加心理負擔,必須做好分層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講清道理。
(2)學生層次化--學生自愿,因能劃類,依類分層。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成績的差異和提高學習效率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學習可能性水平,再結合高中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及性格特征,按教學大綱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中層目標、發展目標這三個層次的教學要求,可將學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為A、B、C三個層次。分層次教學的主體是班級教學為主,按層次教學為輔,層次分得好壞直接影響到“分層次教學”的成功與否。
四、在各教學環節中施行“分層次教學”
(1)教學目標層次化。分清學生層次后,要以“面向全體,兼顧兩頭”為原則,以教學大綱為依據,根據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能力,合理地制定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并將層次目標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對于教學目標,可分五個層次:①識記。②領會。③簡單應用,④簡單綜合應用。⑤較復雜綜合應用。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學目標要求是不一樣的:A組學生達到①-③;B組學生達到①-④;C組學生達到①-⑤。
(2)課堂教學層次化。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交流,調動雙邊活動的積極性是完成分層次教學的關鍵所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完成教學目標,同時又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在安排課時的時候,必須以B層學生為基準,同時兼顧A、C兩層,要注意調動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難的問題,課堂上可以不講,課后再給C層學生講。要求不宜過高,層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證C層在聽課時不等待,A層基本聽懂,得到及時輔導,即A層“吃得了”,B層“吃得好”,C層“吃得飽”。
(3)布置作業層次化。在教完一個概念、一節內容后,學生要通過做練習來鞏固和提高,因此課后布置多層次習題是分層次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布置不同的課后作業,一般可分為三個層次:A層是基礎性作業(課后練習),B層以基礎性為主,同時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題目(課后習題),C層是基礎性作業和有一定靈活、綜合性的題目(課后復習題)各半。使每個學生的思維都處于“跳一跳,夠得著”的境地,從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單元考核層次化。每一單元學完后,均安排一次過關考核,它以課本習題為主,著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據A、B、C三層次學生的實際水平,同一份試卷擬定出不同層次的單元測試題,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個層次學生按規定要求自由選擇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題只要求A層學生完成,部分題只要求C層學生完成(可用附加題形式)。
(5)課外輔導層次化。教師要做補缺、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積極開展第二課堂,因材施教,給沒有過關的A層學生補課,給C層學生增加次競賽講座。這樣可進一步使A層學生“吃得了”,能奮發向上,C層學生“吃得飽”,能充分發展,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學習氣氛。
總之, 實施分層教學,轉變教師教育觀念,由過去的“學”適應“教”改變為“教”適應“學”;建立了新型的師生關系,更有利于發揮教師的控制、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各層次學生的積極性,讓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有利于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大面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