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
【摘 要】新課標對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提出了新要求,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分析了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現狀,提出了優化策略,以指導小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應用題教學:“協助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自主探究和交流,有效聯系生活實際,提出綜合性、挑戰性的問題,培養、開發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從中可以看到,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是教師未來研究和關注的重點[1]。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應用題是小學數學的重難點。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推進,以新課程理念為引導,實施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改革,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與常規教學聯系在一起,為研究人員與小學數學教師提供思考、探究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方法。
一、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現狀
現階段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往往還停留在試題講解的層面,接著是試題的訓練,先要教師做,然而由教師講解,教學手段匱乏,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面臨著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首先,內容和生活實際相脫節,以往小學數學應用題的設計未把握時代動向,已經滯后的教育內容抑或學生不了解的生活內容依然出現在教材中,學生不清楚教學的由來,每天反復訓練同一類型的題目,機械解題,當進入到現實生活狀態中,常常不知所措。
其次,問題形式缺少靈活性和多樣性,不開發,閉塞。中高年級大多用文字述說應用題,中年級和高年級的文字無法調動學生解決應用題的興趣,應用題的編寫往往需要條件充分,答案也只有一個。解答應用題時,結構不開放,追求完備性,容易使學生產生思維定勢。
再次,教學只注重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未充分重視問題涵蓋的數學概念、問題理解情況、問題現實意義,以處理純數字的方式簡單處置實際問題。從實際問題出發,到數學問題,最終變成數學計算式,這些轉化過程沒有很好地體現在教學中,學生程序化和機械化記憶知識。
二、小學數學應用題的優化教學
《新課程標準》圍繞問題的解決,學會實踐和綜合應用,當前小學數學應用題包含了眾多的內容,不但能看到傳統小學數學應用題,而且還會遇到代數、統計、概率等的應用,問題的表現形式、解決方式多樣化,合理定位并開展應用題教學,以新課程標準理念引導應用題的教學。要求教師分析、探究教學手段,以教學目標為中心,合理配置整個教學布局,掌控好整個教學過程,從真正意義上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養成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1.開放應用題的結構
為讓小學高年級學生形成良好的解決應用題能力,教師要針對性地發散學生數理邏輯思維,巧妙設計開放型的應用題。開放型應用題,在設計應用題過程中,教師不出“條件一問題”這類完整的應用題,而是提取了應用題中的一部分條件,要求學生結合對其的理解,給出一定的補充,并解答。這種問題情境和解決思路是開放的,極具挑戰性,發散了學生思維,調動了學生思維,也讓學生感受到應用題的應用性,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探究問題的能力,更愿意和學生合作交流。每個學生只是結構和生活經驗的不同,對應用題進行補充時,每個人給出的補充是不同的,如果已知問題有了變化,解題方法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同。
2.營造生活化氛圍
《新課程標準》非常重視教學和生活的結合,將學生的感受添加進教學中,密切聯系生活,結合學生實際,選擇相應的應用題,教學將出發點定位在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及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進行觀察和操作,使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環境中理解和學習數學,讓他們感受到數學離自己很近,調動數學學習的興趣,凸顯數學的作用,產生學習的學習動機,形成掌握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分析題目結構的能力
學困生解應用題的困難主要表現在分析假設的差別,而不體現在解題的比例上,和優秀學生比起來,學困生沒有分析題目中暗含的條件與中間狀態,這說明兩組學生在分析階段分析的內容有著本質區別、解應用題關鍵在于發現解法,“問題一條件”,找出某種關聯,分析題目,找到題目中的已知條件,發掘題目中涵蓋的條件,從暗含的條件出發,過渡到書本知識,實現最終問題的解決。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盡可能用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將應用題更好地表現出來,使學生充分觀察整個思維流程,基于此,構建抽象的數學模型。
三、結束語
培養學生解應用題的能力,擔負時代賦予教育的責任[2]。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應用題還有許多教學手段,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獨立解決應用題,改變以往應用題教學模式,,樹立新的教學觀念,從教學實踐中探究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真正意義上理解并掌握新課標的理念。
參考文獻:
[1]蘇鴻亮.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思考和實踐[J].廣西教育,2015,17:23+34.
[2]周學剛.淺析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2,3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