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西北大學 現代學院,陜西 西安 710130)
?
淺析“一帶一路”戰略中市民化問題
劉靜
(西北大學現代學院,陜西西安710130)
[摘要]“一帶一路”理念作為中央戰略部署的重要環節,其發力點在于城市基礎設施改造與區域一體化建設。而在后城市化進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即城市基礎建設與城市融合,包括市民化進程中市民經濟補償方面問題、市民化進程中社會保障方面問題、市民化進程中社會溝通方面問題。這些需要行之有效的公共服務制度體系予以保證,即完善經濟補償體系,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深化社會溝通機制。
[關鍵詞]市民化;“一帶一路”;制度建設
“一帶一路”戰略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是我國倡議的,更是以經濟全球化為背景的全球化經濟制度與城市間文化溝通的利益共同戰略。“一帶一路”戰略所以成為推進我國現代政治經濟文化全方位的重大戰略理論與倡議,其核心在于“一帶一路”雖源于歷史符號,卻將沿線各國城市用城市產業經濟的紐帶串聯起來,成為我國面向全球化城市文明發展的新型戰略框架。因此,城市就是“一帶一路”的細胞,城市的市民化進程就成為其戰略基礎。此外,政策層面,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也提出“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保持宏觀經濟穩定,進一步縮小東西部經濟鴻溝,建設“一帶一路”的重要制度體系;現實層面,農業人口在市民化進程中呈現與遭遇諸多方面問題,如經濟補償方面、土地拆遷方面、房屋管理方面與就業安置等。
首先,很多學者從后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拆遷補償、經濟生活現狀等方面進行論述。一方面,表現在市民化進程中對失地的補償標準、補償期限、補償力度及補償保障的利益訴求;另一方面,在城市化進程中,基于城市生活成本提高的考慮,市民選擇在具有比較優勢的城鎮化產業環境中選擇繼續做農民,由此催生城郊農業經濟發展并帶動相關產業問題。相對而言,這些學者從城郊市民城鎮化的程度分析失地農村產業化發展狀況。其次,社會學者的研究從觸及農民市民化進程中市民社會交往、社會適應與參與、生活方式、觀念傳承等幾個角度進行。第三,有學者在城郊農民市民化問題的研究中也從心理學角度提及了市民身份及市民意識轉變對市民化進程的重要性。但是,相關學者更多將城市化中市民化的研究重心放到了市民化進程中土地安置補償、經濟賠償;市民身份變遷、生活方式變化;及市民化進程中市民心態與行為適配性研究等方面,較少談及公共服務制度對區域市民化進程的影響。尤其是在我國宏觀性“一帶一路”新型戰略框架下談及微觀性城市市民化問題的分析及解決措施更是相對較少。
“一帶一路”戰略涉及的發展中國家較多。而對于我國來說,“一帶一路”戰略更多著力于西部地區城市建設升級改造。基于此,本項目組以西部中心城市西安為基點,選取長安區與未央區作為西安市后城市化進程中變革與發展最為突出與迅速的區域。兩區分別地處西安市南北兩端,是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大批量農民已經向市民身份轉化的典型性與代表性地區。項目組通過兩次社會調研,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的方式對兩區部分村民進行調研。從面臨諸多問題中,對市民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包括市民化進程中市民經濟補償方面訴求、市民化進程中社會保障方面訴求、市民化進程中社會溝通方面訴求。
(一)經濟補償訴求
1.權益補償訴求。“一帶一路”戰略對于我國城市的意義在于通過盤活資金與資金池加強城市間區域協同,強調省區間互聯互通。而我國省區間互聯互通,是在城鄉二元經濟發展背景下市民化運行完成的。當城市化進程席卷至農村時,農民被動地融入城市化大潮,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這樣的席卷進程加快。由此,關注市民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市民化的權益尤為重要。以西安市長安區與未央區為例,長安區在市民化轉移進程中更多保存原生態自然環境。當然,轉移人口少,農業人口就依舊很多;而未央區在市民化轉移進程中農村用地多被城建占用。發展模式不同,但據調研發現,兩區市民化進程中村民大都缺乏主動。因為,市民化意愿推進主要依賴于市民權益補償訴求。他們關注的一般是眼前權益—即土地補償,而對于城市化或市民化帶來的長期權益考慮較少。
2.土地補償訴求。從市民化轉移的現實依據來看,在西部戰略發展的工業化進程中,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前三十年左右的重工業時代,同樣采取“以農補工”的形式,導致大量城鎮人口流向農村地區,出現“逆城市化”現象。而逆城市化又導致我國城市與農村二元經濟體出現,大量剩余勞動力被留存在日益縮小的土地上。這種對土的地高度依賴使農民對土地補償訴求格外強烈。例如,據調研,長安區部分村民表示,在征地補償政策中,主要針對60歲以上各村村民補償,60歲以下村民,尤其是中青年群體是沒有直接征地補償或一部分由村上獲取,不交于村民使用。而這部分村民如若不外出打工,將少有生活來源。
(二)社會保障訴求
1.住房養老方面。回收的167份有效調研問卷中,村民對現有住房及養老的滿意度如下,住房方面,長安區84.5%的村民表示自建房占主體,列入統一規劃體系;未央區基本已完成政府統一規劃住宅,但配套設施還有待于提升。由于區縣鄉村地處城市邊緣,雖然設施服務短期很難達到城市建設水平。但伴隨“一帶一路”建設的區域融合,終將需與城市社區相互配套。養老方面,“一帶一路”戰略推進期間,農業人口城市化進程中各區域關于養老等相關公共服務與制度受益等方面與城市人口存在著本質性差距。無論有無土地的村民,基本依靠外出打工獲取生活收入,沒有養老保障支持。因此,城市化進程中,理應將更多的公共利益空間置身于私人利益之上,以緩解“一帶一路”進程中粗放型發展帶來的制度失衡。
2.教育醫療方面。教育醫療等服務制度供給屬于無形制度資源,這類資源往往能更有效凝合區域間差異。這些問題對“一帶一路”戰略市民化影響更深,對政府服務制度體系要求更高更多。教育方面,村民普遍認為初等教育及義務教育的深入度較好,高等教育支出較高。醫療方面,村民表示農村醫療合作的覆蓋率基本達到80% -90%,覆蓋程度滿意度較高,但關于報銷流程,報銷金額,報銷項目等方面均存在缺乏相關知識及大病補償力度等方面問題。
(三)社會溝通訴求
城市化發展往往伴隨工業化發展而來,尤其是工業化飛速發展的今天。而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年,鄉民大都以“離土不離鄉”為出發點,以二元經濟體制為背景,以發展村鎮鄉鎮企業與本地鄉村旅游業為平臺,推行后城市化的進程中,雖然取得了工業化進程中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但卻違背了農業經濟從本質上不屬于城市經濟的規律。“一帶一路”城市規劃中,缺乏向市民提供交流的區域空間與場合,由此導致農業人口在農村工業化的粗放型發展路徑狹窄化以及城市農業人口城市化進程滯后性。城鎮人口與農業人口這兩大利益群體間社會溝通差距與鴻溝越來越大。
(一)完善經濟補償體系
為完善“一帶一路”進程中資金管理體系,必須加強各個區域中市民化建設的經濟法律制度構建。其重心在于完善經濟補償制度,包括市民權益補償制度與土地補償制度。制定更加合法合理的土地管理與市民權益保障制度,例如,包括征地法,征地安置條例等。從根本上解決土地征用過程出現的政策不公正、公私利益混亂、補償標準不明確問題。將“一帶一路”戰略的市民化建設放置公平的“陽光下”進行,減少因宏觀戰略調整與公共政策變遷帶來的市民利益受損的漏洞。
(二)推進社會保障制度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城市化進程不僅僅需要經濟的“硬實力”支持,還需要與城市化相關的養老機制、教育服務、醫療體系與住房管理等配套設施的“軟實力”支撐,即市民化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化建設。“一帶一路”戰略要全方位深入進行下去,必須扎根于市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當中。由此,需兩方面推進:一是提升市民化進程中各項社會保障項目基本覆蓋率,為“一帶一路”的區域化建設提供全方位保障;二是提升市民化進程中各項社會保障項目基本等值率,為“一帶一路”的區域間建設提供平等的話語保障機制。
(三)深化社會溝通機制
在區域建設中應充分創造公共服務的溝通空間,如圖書館、公園、游樂設施等等。現階段,“一帶一路”建設中除了實施投資項目層面的困難外,更多的是內外部區域環境、區域間文化溝通的磨合。雖然經濟補償與保障制度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緩解區域間市民化問題的抵觸態勢,也可以解決部分棘手問題,但很難解決區域間市民化關鍵問題,如市民身份融入度、角色轉換性、城市適應感等。這些需要更多區域交流空間,而高速運轉的“經濟帶”具備的獨立性與封閉性往往禁錮人們的發展模式。大多數城鄉建設中這些交流方式與場所建設還有待于深化。
[參考文獻]
[1]葉鵬飛.探索農民工城市社會融合之路——基于社會交往“內卷化”的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12(1)
[2]周牧之.大轉折:解讀城市化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
[3]沈忠明,張成君.新農村建設中綦江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制約因素與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13)
[4]付虎山.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分析與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0
[責任編輯:王鳳娟]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14JK2140)。
[作者簡介]劉靜(1983-),女,陜西西安人,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與公共管理。
[收稿日期]2015-12-02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