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高校辦學功能也在不斷的拓展,高校教師必須要學習和成長,才能為祖國的未來培養出更多、更有用的人才,總體來說可總結為四個方面:國家的規定、社會的需要、學校的要求、還有教師本人的需求。
【關鍵詞】教師 學習 成長
【基金項目】2015年呂梁市科技攻關項目“新型(改性)聚合轉移劑的研究”(項目編號:GG2015049)。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1-0187-02
改變個人性質的根本途徑是改變這個人的個性,改變個性也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實現幸福生活的根本途徑!是多方面的,有社會因素,自然因素,更主要在于人的心理活動。
人之所以為人,除了在于人本身的自然性和社會性外,更為主要的是人的心理性。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心理表現,人與動物的區別主要在于人的心理活動,人與人的本質區別在于個性。而個性是指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包括個人的感知、知覺、想法、情感、情緒、行動、意志等等。
一個人本質改變的根本途徑是個性改變,改變個性同時也能使得全面發展、突出長處、避免弱點,是實現幸福生活的根本途徑!個性的改變,表現在很多方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會因素,但更為本質的還是人的心理變化。人的個性里有自私、懶惰、自滿和貪婪的傾向。教師也不會列外。
那么,教師為何要學習和成長呢?總體來說可總結為四個方面:國家的規定、社會的需要、學校的要求、還有教師本人的需求。
一、國家規定是指揮棒
高校教師的職業勞動特點,主要有三點:一是高校教師的勞動對象是大學生,是正處于發展期的、有思維的人。大學生質量的高低,取決于校園環境、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師的素質高低和教師在教學方面精力投入的多少。教師的學習和成長直接影響了學生的發展。二是國家要積極鼓勵和引導廣大教師獻身教育、嚴謹治學、教書育人。目前,深入進行教學和科研研究的高校教師越來越少了,教師對探索學科前沿的視野和勇氣比較缺乏,這就要求加強教師的師德教育和考核,反對濫用學術資源和學術影響,著重體現學術與科研成果的原創性。對潛心學術、專心科研、不為名利的教師進行鼓勵與獎勵,要為教師學術活動創造寬松、愉快的環境;對缺乏愛心、自私自利、沒有團隊協作精神、為人師表出現問題的教師要加強教育;對于那些在師德方面出現嚴重問題的教師,應馬上調離教師隊伍。三是要提高教師的綜合思想政治素質。調查顯示,一些高校教師在課堂中,或與學生的接觸中,不注意自己的教師身份,把自己對高校、社會、國家的好惡,以不良言行傳遞給學生,誤導學生對社會和國家的看法。國家及高校應采取多樣化的教育形式,堅定教師的理想與信念、強化教師的思想與行為,使教師依法履行職責,共建社會穩定和校園和諧的新秩序。
二、社會需要是最終目標
社會要進步、要發展就必須要有高質量的人才參與,工農業、科技的發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支持。大學生是未來社會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主要來源。社會發展的快慢完全取決于社會各個行業所擁有的高質量、高素質人才的多少及其投入時間、精力的多少。教師職業不同于其他行業,教師的勞動對象是學生。教師職業道德高低只有他的勞動對象才最有發言權,社會也只有通過教師本人及其學生的表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生對所學知識運用能力來衡量。
高校教師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的大學生,這些大學生進入社會,才能給社會創造出更多的財富,社會才會更好的發展。這就體現和證明了高校教師的價值,同時也體現了這些大學生自身的價值。社會進步了,就要求高校教師能夠培養出更高水平的大學生來補充社會人才的需求。要想培養出更高水平的學生,作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教師也必須不斷的成長、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這樣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
教師的專業發展,其實也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即隨著教師的專業知識、教學經驗、專業能力、教育理論素養等各方面能力的積累擴大,這是教師質的提高的基礎,即高校教師由新手型向專業型、專家型的發展或由新手階段向勝任階段、專家階段的發展,而整個發展過程是連續的、遞進的,需要不斷完善。
三、高校是知識傳承的紐帶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辦學功能也在不斷的拓展,高校教師的生活空間也在不斷擴大,如高校教師之間跨專業、跨學科、跨學院的學術合作,也有高校之間,高校與企業、公司之間的聯合運作,或產學研合作。與此同時,高校教師也完成了由“個體性”人格向“社會性”人格的轉變,這就要求高校必須正確引領教師的發展。第一,高校要幫助高校教師提高團隊意識。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重要內容是關心集體、互相幫助。第二,高校教師必須進行分類評價、獎勵與懲罰相結合。在大學教師的現實生活中,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學院、甚至是不同大學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個體評價、職稱評估和大學教師利益分配方面存在很多矛盾,根據大學教師的不同特點,打破統一評核方法,結合每位教師的能力和專長,將大學教師分為“教學型、研究型、教學與研究并重型、成果轉化型”等不同類別,實施不同的評估方法,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匯集廣大教師的智慧。第三,高校教師是起著創新和傳播的作用,促進社會道德底線的提升,提高全民素質。大學要積極引導教師為社會服務、遵守社會道德、維護社會正義、自覺傳播優秀文化、普及科學知識、提供專業服務,引導教師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使高校教師真正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倡導者、傳播者和創造者。
四、個人需要是個人發展的驅動力
高校教師的需要,其中最主要的是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即收入問題和價值觀問題。第一,從收入方面看,(1)高校教師的絕對收入難以應付強大的社會壓力;(2)教師付出與酬勞不成比例,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打消了教師的積極性。現在的中國高校已形成專業壟斷,不給新人員發展的機會,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將教師工資體制改變為“工資+創收+獎勵”模式,但不是把現在的工資進行簡單的分隔。實行多勞多得,按勞分配,同時對在教學或科研方面有貢獻的個人或團體,給予一定的獎勵,讓他們更積極的發揮表率和帶頭作用。第二,從價值觀方面看,個別教師滿足現狀,不思進取,形成消極的價值取向。對于這部分教師必須從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方面入手,讓這部分教師認清形勢,抓住教師教育的機會:你可以不愛教育,但你應該奉獻,至少不要忽視你的職責;你可以不愛你的學生,但你必須在工作的時候不要參雜個人好惡,對學生尊重和公平;你可以不進行科學研究或創新,但你必須進行教書育人;你可以不上升到最高的道德境界,但必須堅持道德的底線,它是最后的教育屏障!
如果把一個人的素養比作一座冰山,表面上看到的文憑、學歷和學位就是冰山的水上部分,但真正支撐冰山屹立不倒的卻是水下部分,而價值觀、責任感、堅持和合作精神是才是真正決定這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郝文斌,徐曉風. 我國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現狀與建設理路[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02-05
[2]汪明帥.制定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意義與價值[J].現代教育管理,2012-02-15
[3]李麗.高職院校師德建設與普及教育法規的關系[J].石家莊理工職業學院學術研究,2013-03-26
[4]鐘啟泉,胡惠閔.我國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的建構[J].全球教育展望,2005-01-15
作者簡介:
秦永其(1973-),男,漢族,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人,呂梁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功能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