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玲
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是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教師與學生之間開展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一種教學形式。它是當前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當前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提問存在諸多弊端,這樣的課堂提問,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能引導學生積極開展主動思維!
關鍵詞:小學數學;提問;實施策略
一、如何重新審視現有的小學數學課堂提問
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一直成為應試的教育工具,教師簡單直接地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出老師需要的答案,提問便匆匆結束,轉而進入下面的教學。其實這樣的提問,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更不能引導學生積極開展主動思維,這樣的提問顯然沒有意義。基于當前的現狀,不難發現,我們需要重新審視現有的小學數學課堂提問。
二、小學數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弊端有哪些
1、教師隨意提問,問題沒有經過精心設立。當前深受小學數學教師歡迎的教學形式就是提問了,但個別教師在課堂上隨意提問,甚至連提問的問題都沒有經過精心設計,問出的問題缺乏針對性。還有的小學數學教師提問的問題前后之間缺乏聯系,造成提出的問題是獨立的,缺乏一個有機的統一,缺乏課堂的主線,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個別老師設立的問題難度、重點不一。教師在提問的時候缺乏認真的設計,課堂上隨意提問,甚至先提問難的問題,學生一時難以回答,學生一時回答不了,教師轉而問簡單的問題。
2、小學數學教師的“設計”提問。有的小學數學教師在喜歡在備案時寫出詳案,連師生之間的提問及答案也寫出來,完全照本宣科,甚至還有的老師在公開課前與學生進行彩排,讓學生熟記老師的提問,記住正確的答案。所以一旦老師在公開課上老師提問,學生就能流利回答,其實,學生作為有獨立思想的個體,學生對于同一個問題,肯定有不同的看法,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不能簡單粗暴地打斷學生的想法,而應該積極引導、鼓勵他們進行大膽的創新,即使學生錯了,也要告知原因。
3、提問面窄,不利于全體學生思維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的課堂中,有的教師為了節約時間和保證教學效果,往往將提問的對象定義為班級中優秀的學生,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教師會不自覺的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對于中等學生或者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而言,他們在課堂中的地位變成了看客,只需要觀看優秀學生的精彩回答即可。久而久之,那些中等學生或者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對于學習不再具有積極性。
4、缺乏中肯有效的評價。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回答了老師的問題,老師習慣地用“正確”、“對”、“不對”等詞語進行評價,然后或者進行下面的問題,或者請其他學生繼續回答,直到有人正確回答為止。其實這樣的評價是簡單的,是千篇一律的,這樣的回答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回答完問題后,從內心渴望得到老師的評價,他們不是簡單渴望老師用“對”或者“不對”來評價他們,他們渴望老師多元地評價,希望老師能給予評價,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回答得到別人的認可。
三、讓師生在數學學習中體驗美
對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喚起人們的愉悅。在數學教學中,進行審美化的教學,充分揭示數學美,能使學生對蘊涵于數學知識中的美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如:在《角的認識》一課時,學生說出許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隨機又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角,說明角無處不在,有了角,我們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講《對稱圖形》時,也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距離學生較遠,不能親眼所見的生活場景再現的優勢,讓學生欣賞教師從搜集的大量具有對稱現象的美麗圖景,如“埃菲爾鐵塔”、“法國凱旋門”、“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門”、“故宮天壇”等,將新知識深入淺出地隱含于常見的生活場景中。學生在欣賞自然美的同時,自主發現了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引發學生對這種對稱現象的探究欲望,體會到數學與自然的聯系,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社會、觀察自然的意識。然后請學生利用計算機制作出各種對稱圖形,這種審美心理活動能啟迪和推動學生數學思維活動,觸發智慧的美感,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數學蘊含著豐富的美:有符號、公式和理論概括的簡潔美與統一美、圖形的對稱美、解決問題的奇異美,以及整個數學體系的嚴謹和諧美與統一美,等等。但是學生未必能感受到這些美,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把這些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出來,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之美。數學公式是人們運用概念、法則進行推理判斷的成果,是數學規律的集中反映,它概括簡潔、應用廣泛,充分展現了數學美的一種形式、一種意境。
小學數學課堂一定要緊緊圍繞培養學生素質、能力,突出小學生的特點,既要激發起學生對數學課的濃厚興趣,又要科學正確地傳授給學生以知識和能力,信息技術逐步變革著知識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的方式,適時適度使用信息技術,對優化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效率必將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出問題,進行教學提問,學生根據已有的認知結構,或是采取同化,或是采取順應,然后通過自我分析、理解,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并解答。從學生的知識基礎、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出發,通過教與學的互動作用,發揮雙方的積極性和各自的特殊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在教室的啟發誘導下,引導學生按照科學的方法去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種科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