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芳
【摘要】針對現實語文課堂中合作探究學習這一方式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把握時機”和“多理紅”兩方面在策略上對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性進行了一些粗淺探索。
【關鍵詞】合作探究 ?實效性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2-0051-02
在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為了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追求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存在不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實際盲目地采用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現象。如:有的教師在教學內容過易或過難的地方設計合作討論;有的教師會在課開始時提出幾個重難點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解決,學生既不深入研讀課文,教師也不進行輔導點撥,短短一番討論后,再來逐條交流,聽老師講解,合作已變成了一種匆忙的走場;有的教師在適合于全班教學或教師引導的地方組織合作探究;有的教師在一節課中安排的合作學習次數過多,結果由于時機不當,合作學習收效甚微,為合作而合作,白白浪費課堂寶貴時間。例:教學《豐碑》一課,一位教師就“將軍為什么“愣住了”這個問題進行四個小組交流,學生回答很流暢,討論也很熱烈。可這種稍加思考就能回答的問題有必要花時間去探討交流嗎?要讓合作學習真正有意義,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得到真正的提升,就必須講究一定的策略。
一、準確把握合作時機
在新課程課堂教學中,選擇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主題,適合的合作時機,具體可以著眼以下三方面:
一是合作在疑難點處。如:教學《草船借箭》一課,學完課文后,教師設問:“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這個問題比較難,學生有話可說,但往往不夠全面。此時,就需要進行合作進行討論交流。
二是合作在空白處。如:《窮人》一文以對話結尾,耐人尋味。(漁夫)“你怎么啦?不愿意嗎?你怎么啦,桑娜?”“你瞧,他們在這里啦。”桑娜拉開帳子。桑娜拉開帳子后,故事會怎樣發展,借助這樣的文本空白,引導學生合作討論交際,可得事半功倍之效。
三是合作在分歧處。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解讀過程,學生自然會依據自己的“閱讀期待”對課文產生認同、共鳴,或進行質疑、批判。如特級教師孫雙金教學《落花生》一課時,引導學生開展了“實話實說”活動,“你是想做落花生那樣的人,還是想做石榴蘋果那樣的人?”學生根據自身的認識和體驗,大致分為以下兩類:一是以教材原意出發,認為應該像落花生那樣,做個埋頭苦干,默默無聞的人;二是認為一個人應該像石榴、蘋果那樣善于展示自己,推銷自己。孫老師因勢利導,把持相同觀點學生組合起來,讓他們各自兩軍對壘,展開辯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留足合作探究的時間
新課程教材中隱含著很多便于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因素,教師在教學前,要精選教材內容,設計合作探究學習的主題和流程,給學生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教師要根據“合作學習”的任務,留給學生充分討論探索的時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強烈的學生主體意識,要特別注重探索性和開放性的有機結合,放手讓學生探索,把發現問題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觀察、猜測、思辯、討論中交流思想,增長知識,發展能力。
三、堅持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
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學方法,獨立思考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不可忽視。獨立思考的過程是學生個性不依賴他人,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提出,推理,得出結論的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過程。沒有獨立思考的過程,部分學生以后的學習就不能只當做聽眾、觀眾,被動接受。獨立思考的過程是合作的前奏,自主探究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只能是毫無意義的空談。學生只有在充分獨立學習的基礎上,才有熱情參加合作,才能使合作學習更有實效。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又要為學生創造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在與人合作交流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四、任務明確,分工到位,增強合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明確的學習任務和責任到人是進行“合作探究”的關鍵要素。課堂合作探究活動無序的根源常常表現為學生對自己在合作過程中的任務不明確,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在合作學習活動前把任務要求講清楚,任務明確,責任到人,才能使小組成員全員參與,并明白各自應該承擔的角色,掌握各自分配的任務,使合作學習有序而又有效地進行。比如:一位教師教學《窮人》之“漁夫歸來”片段時,請學生分角色朗讀桑娜與漁夫的對話,以四人小組為例,哪個位置的同學說桑娜的話,哪個位置同學讀漁夫的話,誰讀旁白,誰讀三人讀的情況進行評價交代的非常清楚。老師一布置完,各人都忙著練習,各個小組活而不亂,效果較好。可見,合作探究學習這一方式在具體教學實踐中一個重要對策就是:成立小組、明確分工。
成立小組、明確分工,就是依據每個孩子的特長分工,并明確職責。如在四人合作中,一人為組長,負責分工排序,排破冷場,及時發問,保證每人參與等職能;一人擔任計時員,控制每個成員發言的時間;一人擔任音響控制師,防止聲音過大,干擾其他組活動;一人擔任總結,歸納發言任務,以便于其他組交流等。而且小組角色應該相互輪換,增進生生互動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姚遠.小學語文合作學習實效性研究[J].教育科研論壇, 2003(3):17-19.
[2]田巍.試談初中語文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J].新課程:教師版,2013(2):114-114.
[3]王冬梅.淺析小學高年級語文合作學習的實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 2013(8):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