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
摘 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戰略部署,改革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啟了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充分反映了馬克思哲學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國情和實踐的結合。改革就是要實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和諧發展,就是要充分體現人民的主體性,就是要用整體的眼光進行系統性改革,就是要以問題為導向改革重點領域。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就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哲學觀點。實踐證明,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是一場永無止境的認識和實踐,是最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動力。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改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人民群眾;實踐
中圖分類號:A81;D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1-0063-03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范疇論證全面深化改革,是科學認識這一戰略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我國現階段發展的助動力,與十三五規劃建設和“兩個一百年”緊密相連,是一項長期性的發展策略。因此,必須切實從根本上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性,堅決以改革為動力,推動實現“中國夢”。
一、改革是重要生產力
馬克思哲學原理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這一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的一條發展主線。要實現社會發展必須正確處理好兩對矛盾,而在現階段解決基本矛盾的途徑只有改革。通過改革生產關系釋放更大的生產力,通過改革上層建筑穩固經濟基礎,社會發展要充分發揮改革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突出改革的貢獻。
之所以認為“改革是重要生產力”,是因為在影響社會發展的諸多因素中,改革是深層次的本質上的變革,是決定和影響其他因素的根源。雖然政策、地域、市場、科學技術等在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這些因素只是單一的表層影響,并未動搖原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體制,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成為“生產力”。改革是重要生產力,是因為改革涉及社會的諸多方面,是社會的總體合力。改革在社會發展中是各要素的集合,只有通過改革才能最大限度的釋放發展潛力。
鄧小平在改革中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旨在以科學技術為改革的動力支持。科學技術在生產力上發揮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正確的制度和改革方向是其必要前提。歷史經驗證明,沒有正確的制度和改革的指引,科學技術很難將其潛在的生產力轉化出來。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四大發明”并沒有轉化為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相反地被用于封建的迷信和禁錮中;而“四大發明”卻在歐洲的資本主義文明中得以廣泛的應用,從而開辟了全球性的資本市場。在不同的政治文明下,科學技術并非是絕對的“第一生產力”,而通過制度改革則可以最大限度的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
改革通過對自身一系列不和諧因素進行自我調整,將社會發展引入新的趨向。但是,改革自身也有優劣之分,好的改革能解放生產力,同樣不成功的改革必定會遏制生產力。成功的符合社會發展的好改革,會從不同方面影響社會發展。好的改革能激勵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釋放勞動者的創造潛能。而壞的改革則會挫傷勞動積極性,導致發展缺乏動力;好的改革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發揮優勢,如市場經濟改革中,通過改革市場與資源配置的關系,使經濟迸發了巨大的發展活力。而壞的改革對資源不合理的配置,勢必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好的改革同樣可以深化分工,保證人力資源各盡其職。壞的改革則會造成人力濫用,降低效率。因此,改革是重要生產力是指好的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首要因素,而好的改革必須以具體實際為依據,制定符合實際的改革戰略,從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重要生產力。
二、堅持民本改革的方式
馬克思在唯物史觀哲學思想中對人民群眾就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是實現共產主義,這一思想始終貫穿于中國改革的歷史進程中。現階段,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期,更要堅定人民主體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的民本改革。所謂民本改革,就是要充分依靠勞動人民的力量進行改革,推動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并將發展的成果惠及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切實滿足群眾需求,為群眾提供最優資源,實現社會發展的合理分工,最終進入較為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
民本改革要以多數人的需要為出發點,并以滿足多數人的需要作為落腳點。改革是否科學的衡量標準在于是否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只有滿足大多數人需要的改革才是好的科學的改革。在改革開放初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正是滿足了小崗村大多數農民對土地的需要,才會在農村積極開展,成為農村改革的先頭軍。將改革立足于多數人需求上,是人本改革的直接目標。只有這樣的改革才能得到擁護,才要優先推行。但改革勢必會損害一部分舊有利益,要將這部分群體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并在改革中兼顧補償,才能繼續深化改革,大膽推進。對于不符合廣大人民利益與需求的改革,必須堅決抵制,形成正確的人本改革觀念,堅持人民主體。
民本改革要依靠多數人。馬克思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把多數群眾作為改革的對象主體,讓群眾充分參與到改革的進程中,提高參與度。縱觀以往的改革,改革的主導力量多為精英決策層,大多數群眾是作為被動的角色參與改革。在后續的改革進程中,改革重點要提高多數人的參與度,在保證改革的正確方向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多數人的創造力。在設計改革方案上,要積極征求多數人的意見,確保方案能體現多數人的意愿。在改革過程中鼓勵多數人參與,通過集中民智形成新的改革策略,真正做到人本改革。同時,依靠多數人監督改革,保證改革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保證改革能在多數人的參與下不斷深化推進。
民本改革要以多數人的利益為落腳點。改革的依靠力量是多數人民群眾,因此改革的成果也必然由多數人共享。通過改革促進資源配置的不斷優化,實現資源在多數人中的合理配置,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多數人。民本改革要為多數人改善生存空間和發展條件,成果要落實到民生等實際問題上,保證醫療、教育、衛生、就業、基礎設施、信息等資源的相對合理性,避免造成地區差異過于懸殊,使大多數人都能享受到社會資源,實現公平的資源共享。
三、用系統論的觀點看改革的“5+1+1”模式
聯系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萬物間各要素相互作用,構成有機系統。因此,聯系是事物之間最重要的關系特征,系統是由不同的聯系組成的復雜共同體。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邏輯看,系統的整體作用大于單一的組成要素相加之“和”。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涵蓋了多個領域。通過不同領域改革的突破,實現改革成果的跨越式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改革作為重要議題,設計采用了“5+1+1”的模式,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的建設、國防軍隊等多個方面,切實加強各方面的基本聯系,以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方式推動改革,保證社會發展。
縱觀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經濟上取得了關鍵性的突破,徹底革新了原有的經濟體制模式。但是,經濟改革中伴隨產生的問題也成為遏制改革的壁壘,而這種壁壘的產生是由于改革的各方面不協調導致,政治改革、社會改革、生態改革等相對滯后與當前經濟改革中的諸多問題密不可分。政治上的貪污腐敗問題以及公務員體制的僵化,是造成經濟改革瓶頸的重要原因。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相聯系,需要在政治上總體設計規劃,統一共識,破除阻礙改革的固化機制。由于前期改革只注重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規模,生態鏈被單純利益切斷,生態問題倒逼經濟改革的深化。在發展成果的分配方面,改革過程中,社會承受度明顯落后于經濟,社會兩極分化與分配不公問題成為經濟發展的改革方向和重要關節點。因此,改革不能實現單一方面的突破,必須以全面、系統的眼光協同推進。
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性和全面性主要表現在注重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5+1+1”模式作為唯物辯證法范疇中的系統,通過協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建、國防軍隊等要素,促進改革的不斷深化。加深政治改革,革新民主政治的新體制,從政治上為其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推動文化改革,以核心價值體系和價值觀為依托,從思想文化層面影響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方面面,形成改革的思想文化氛圍;以人民共享的社會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落腳點,轉型期以及改革遺留的問題成為制約改革的首要藩籬,因此其他方面改革要密切聯系社會改革,使社會改革細化并深入到其他改革的各個環節中;生態改革作為改革的新方向和聚焦點,在改革進程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生態環境直接關乎于生存和發展,為其他改革提供必要的自然基礎和生存空間,同時生態改革是經濟轉型的契合點,為經濟改革提供新的發展思路;黨的建設和國防軍隊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領域,面對新形勢,“打鐵還需自身硬”,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是領導其他改革的根本保證,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國防軍隊改革為其他改革提供穩定的改革環境。各領域改革相互聯系,協同推動,是全面性改革必不可少的重要構成。
四、抓住主要矛盾認清改革戰略的重點
矛盾論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基本觀點之一。他認為矛盾內部存在不均衡的發展,矛盾分主次,主要矛盾占據支配地位,決定了事物的性質和發展趨向。因此,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要抓住主要矛盾,把握事物發展的決定因素。我國三十多年改革的直接成果便是經濟的發展,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基礎和重點。只有抓住這一重點,徹底改革經濟體制,才能為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主導和支撐。
唯物論哲學認為物質第一性的觀點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地位提供了哲學依據。經濟改革為全面改革提供物質基礎和改革導向,是全面改革的先驅,其發展直接影響改革成果,是評判改革的重要標準。政府調控與市場配置是經濟發展這一矛盾的兩個方面,經濟體制改革就是充分調整兩方面的矛盾,使經濟在對立統一中持續發展。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改革過程中的諸多問題都需要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得以解決。轉型期政治上存在著腐敗和濫用權力等問題,而這種政治問題多與經濟問題有直接關聯,因此改革政治體制需以經濟為依托,規范市場秩序,以經濟的有序推動政治的有序和透明。生態問題的嚴重性決定了生態改革成為現階段的重要改革方面,單一的生態改革模式很難切實深入的推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威脅了利益集團的物質利益,與經濟發展相沖突。因此,推動深入生態問題的改革離不開經濟改革。將生態改革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思維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統一兩者的目標,以經濟改革帶動生態改革。社會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緊密相連,社會問題的產生與經濟發展關聯性較強,以貧富差距問題為代表,這一社會問題是經濟分配直接導致的,解決這一社會問題的根本途徑便是革新經濟分配問題。因此,經濟體制改革是社會改革的必要手段和方式方法。在黨的建設和國防軍隊改革方面,經濟體制改革為其提供強大的物質后盾和改革動力。從改革開放進程看,經濟體制改革開始最早,發展成果最為顯著,積累經驗最為豐富。因此,經濟體制改革為其他改革提供藍本和借鑒,并寓于各方面改革進程中,成為全面深化改革中最為活躍和重要的方面。
五、解放思想突破改革藩籬
馬克思哲學中肯定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解放思想本質上就是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解放思想就是要不斷地使主觀思維隨客觀實際的發展而發展,使兩者相統一,實現主觀與客觀的動態平衡。解放思想又是認識與實踐相統一的過程,是從實踐中總結新的認識,用新的認識指導新的實踐,實現與時俱進的思想革新。全面深化改革不僅要在固化的機制體制中尋找突破口,更需要解放思想革新固化觀念,以新的觀念指導改革。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實踐的先行者和突破點。
歷史證明,改革開放并非是直接的實踐結果,而是新的認識指導實踐的過程。改革初期由于傳統的計劃形式和思想的限制,黨中央以及普通民眾對于改革開放并不認可,這種思想意識的滯后直接阻礙了實踐的進步和發展。在改革的進程中,實踐不斷證明改革思想的正確性,也證明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存在的異議必然是解放思想不徹底的結果,要繼續從思想上打破制約藩籬,力克傳統的思維方式,使主觀思維符合客觀事實,充分以認識指導實踐。解放思想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要在發展中解放思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中解放思想,通過解放思想,以創造性的發展模式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馬克思哲學與中國現實問題所共同反應出的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離不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質也在于充分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二者之間存在本質的聯系,是實現“中國夢”的必要路徑。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習近平.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3〕人民日報社理論部.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習近平.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5〕李佐軍.中國改革新思維[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4.
(責任編輯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