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梅
摘要:數學教材是學生數學學習活動的學習主題、基本線索和知識結構,是實現數學課程目標、實施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01版)》要求:以數學教材為載體,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就要求我們一線數學教師既要立足教材文本,又要挖掘教材思想。在重慶市深入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我認為建設卓越課堂,提高教學效率,只要抓住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興趣點、關鍵點和發散點,就能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卓越課堂
一、經歷過程,突出重點
教學重點是在對教材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確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學內容,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是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它是基本的數學原理、規律展示的具體載體,也是數學思想方法的集中體現。本課中,探究韋恩圖的產生過程是教學的重點。教學中,當教師出示學生參加跳繩、踢毽的學生名單后,參加比賽的人數不是7人而是6人時引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是咋回事呢?難道3+4=6了嗎?進而學生深入探究:
1、現場表演,呼啦圈模擬。
師:請參加跳繩的3位同學上臺站到左邊的呼啦圈里,請參加踢毽的4位同學站到右邊的呼啦圈里。
師:再請參加跳繩的3位同學站到左邊的呼啦圈里,請參加踢毽的4位同學站到右邊的呼啦圈里。(李芳跑來跑去,老師不斷加快重復這樣的指令,李芳快速的跑來跑去)
師:李芳為什么跑來跑去的呀?
生:因為她既參加了跳繩又參加了踢毽。
2、獨立探究,創生韋恩圖。
師:呼啦圈的表演讓我們明白了。那能不能用畫圖的方式讓我們一眼就能看清楚他們參加跳繩、踢毽的情況。動手畫一畫。同桌相互說一說你是怎么畫的,師巡視。
二、數形結合,突破難點
教學難點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較難講請楚,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或容易產生錯誤的知識要點。本節課中,運用集合思想方法解決問題是教學的難點。通過數形結合思想整合集合思想,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形成對并集、差集、交集的整體的初步認識,優化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形成個性化的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引導學生通過對統計表和維恩圖的對比,溝通它們之間的聯系,體現韋恩圖的優勢及用韋恩圖直觀解決問題的好處,讓學生感悟集合圖能直觀看出參加各項運動的人數,尤其是重復參加兩項比賽人數的部分更清楚,從而有效滲透集合的數學思想。
三、活動體驗,激活興趣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學習的源動力就是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學生的興趣點一是學科知識,二是活動形式,三是教學方法,四是教師魅力。本課中,最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就是組織游戲活動了,引導學生基于數學體驗生活,應用生活原型提煉數學結構。教學中創設學生新聞樂見的活動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這樣,有的同學還是不明白。那我們來做個游戲吧。有請參加跳繩的3位同學站到左邊的呼啦圈里,請參加踢毽隊的4位同學站到右邊的呼啦圈里。
師:請參加跳繩隊的3位同學站到左邊的呼啦圈里,請參加踢毽隊的4位同學站到右邊的呼啦圈里。(李芳跑來跑去,師快速重復同樣的指令,李芳不斷的跑來跑去。)
師:李芳為什么這樣跑來跑去的呀?
生:因為她既參加了跳繩又參加了踢毽,重復了。
師:總不能讓他一直這樣跑下去呀,站在什么地方才能讓大家看得明白:他既是參加跳繩的又是參加踢毽的呢?
生:站在兩個呼啦圈的中間。她既在跳繩隊的呼啦圈里,也在踢毽隊的呼啦圈里。
四、求同存異,拓展發散點
思維的發散是指大腦在思維時呈現的一種擴散狀態的思維模式,它表現為思維視野廣闊,思維呈現出多維發散狀,它是創新思維的主要表現形式。思維的發散點是在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中,能引起學生不拘泥于一點或一條線索,而是沿著不同方向、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從而求得多種不同的解決辦法或衍生出多種不同的結果的知識要點。本課中,再次利用跳繩、踢毽的素材,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借助統計表和韋恩圖溝通并集、交集和真子集之間的聯系,再次滲透集合的思想。根據學校要求,每班要選拔3人參加跳繩、4人參加踢毽比賽,你覺得三(1)班可能會多少人參加比賽呢?請同學們借助下面的統計表,小組內討論討論。
通過剛才的交流討論,你們有哪些收獲呢?
生1:如果不重復,或者說重復的人是0,那么三(1)班就有7人參加比賽.
生2:如果有1人重復,那么三(1)班就有6人參加比賽.
生3:如果有2人重復,那么三(1)班就有5人參加比賽.
生4:如果有3人重復,那么三(1)班就有4人參加比賽.
生5:參加人數最多是7人,最少是4人。
師:有4人重復的現象嗎?
生:沒有。因為跳繩的人數只有3人,不可能有4人重復。
師:那什么樣的情況下參加的人數最多?什么樣的情況下參加的人數最少呢?
生1:最多的人數就是把這兩個數相加,最少的人數就是比較大的那個數。
生2:沒有人重復的時候總人數最多,重復人數最多的時候總人數最少。
總而言之,在數學教學中,只要我們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學生就能掌握基礎知識、習得基本技能、領悟基本思想、獲得基本活動經驗;抓住關鍵、消除疑點,學生就能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提高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激活興趣、拓展發散,鼓勵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科學態度。誠然,卓越課堂的建設還需要長期的探索,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因素也有很多,諸如學生的學習習慣、教師的專業水平、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無不制約著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追求卓越課堂建設之路,任重而道遠,我將一直探尋,永不言棄!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2] 王光明,范文貴.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7.
[3] 楊玉東,鞏子坤.小學數學教師專業能力必修[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