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衍
摘要: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是使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可以創設課堂情境,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課堂角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用強化原理,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了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語文教學;主動學習;學生
長期以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大多采用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方法。而這種教學方法的缺憾,在于他過分地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忽略了對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它也不利于推進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不利于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為此,筆者經過幾年的的教改實踐認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首先要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相結合,使學生由現在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如果教師總是嚴肅地站在學生面前講話、布道,就容易使學生感到無形的壓力和緊張,其主體性可能蕩然無存,師生互動也就不存在了,更別說學生主動學習了。那么,教師應怎樣才能使學生由被動變主動學習呢?下面筆者談一些粗淺的看法,祈盼同仁賜教:
一、創設課堂情境,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人對任何事物的認知都受到知覺情境的制約。同樣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在課堂情境里進行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且隨時受到課堂情境的約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的各種條件和方案都是為他們設計,并對他們起作用的。而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領導者,他們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要任務是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雙邊教學活動,從而為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提供條件,提高教學效果。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時,教師應力求做到:
1、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感到教師可親可近,讓其敢問?!皩W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師應教給學生方法,引導學生會問,鼓勵學生由敢問到會問,大膽地進行質疑問難,而且學生提出的問題盡可能的由學生自己去解答疑惑。
2、鼓勵學生互相討論,自由辯論。學生以討論、互相補充的方式,知道別人有用的觀點,能夠產生新的觀點。既要學生互相間能自由辯論,也鼓勵學生敢于同教師爭論問題。這樣,學生可以對所學的知識點掌握得更為扎實、系統。
3、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新鮮而獨到的見解,但要求他們說出根據,絕不能胡猜亂想。
有了良好的課堂情境,學生的主體地位就不難不得到充分的體現。當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也要使自己的語言和行為適當地“學生化”,讓學生明顯感受到自己是課堂教學中的主角,不是觀眾和聽眾。在創設教學情境的時候,我們要始終注意情境的特點:①主體性。情境的創設有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②情感性。即在創設中始終注意教師情感的投入。課堂上的教師,他的教學語言、舉首投足都要富有情感,這是語文情境教學的基本內涵之一??梢哉f,沒有情感就沒有情境,沒有語文課。列寧說過:“缺乏情感的認識便失去了認識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和思考?!雹廴珕T性。面向全體,就是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快樂。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去。一些觀摩課多是尖子學生回答提問,差生跟不上趟,掩蓋著“濫竿充數”的漏洞。④全程性。教學的自始自終要自覺創設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在我們語文教學的課堂里,教師應著力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參與,自主學習,去理解,去感悟,以獲得生命個體的全新的體驗,從而使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活起來,使我們的教學充滿活力、充滿生機!
二、改變課堂角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角色”一詞源于喜劇?,F在大多數社會心理家認為,角色就是個體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的身分以及由此規定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模式的總和。當個體產生為自己的社會身份所規定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模式時,便扮演了角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就會產生與之相應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模式,從而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教學完《談編報》就讓學生扮演出報工作人員的角色,編手抄報、黑板報。學生擔任這一角色后,馬上就產生了與之相應的行為模式,板報出的毫不遜色。此時,如果教師給予適當的鼓勵,何愁學生的學習勁頭調動不起來?另外,教師甚至可以讓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要學生上一堂課、批改作業等。適時地采用這些方法,既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成就感,又可以鍛煉學生的能力??梢姡诮虒W過程中改變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角色地位,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動腦動手,自主學習,提高教學效果。
三、利用強化原理,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
“強化原理”是心理學的概念,是由美國的斯金納提出的。它的要點是,人和動物總是自動出現許多行為,凡是受到強化的行為,以后出現的可能性就增加。這說明及時提供強化,能促使學生發現自己的進步而產生愉快感,也使學生知道自己的知覺是否正確。長期積累,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習,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例如有個后進生,在筆者創設的課堂情境中,對課文《故鄉》體裁、作者進行了提問。在其他學生的哄笑聲中,筆者本著尊重學生人格的原則,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讓他明確知道自己的知覺是正確的。同時以他為契機,鼓勵其他學生要學習他有勇氣、敢大膽提問的精神。結果,這些強化因素得到了學生的認可。以后的課堂教學,學生都能針對課文內容積極提問、回答,甚至爭辯。這一可喜的現象,正慢慢改變著學生原先被動學習的狀態,學生逐漸產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他們的主動學習能力也一點點地培養和鞏固起來,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主要是使學生主動學習。它取決于教師、學生和課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協調。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在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但不是主角、主演。教師的任務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在一定的課堂情境中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只有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協調教師、學生和課堂情境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達到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