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
摘要:文學經典的傳承實際上就是看其多大程度上與政治意識形態權力、政治制度權力、政治行為權力的合謀,并影響社會大眾對文學作品的接受,這意味著文學經典具有了一定的政治權力,具有了話語的強勢。這對教育教學中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深刻的啟示,也就是在古文經典教學中要注意引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
關鍵詞:政治權力;文學經典;傳承
漢人經世致用,權力無處不在,討論文學經典的傳承,就不得不關注到文學外部的權力斗爭、交織或妥協的結果。政治權力是諸如經濟權力、宗教權力、教育權力等各個衍生權力的基礎,也可以稱之中央集權權力或元權力。這個集權中心具有無上的權威。政治權力要發揮作用,不僅需要合法性依據和職權制度的支撐,還需要針對具體事務治理之政治行為。據政治權力產生層級,大概可以分為三級次——政治意識形態、政治制度和政治行為。
一、政治意識形態權力
政治權力總是尋求與意識形態的結合,產生了政治意識形態權力。意識形態以道義的闡釋和理性的分析,賦予政治權力以合法性,同時,自身也被賦予思想或觀念上的權力。由于權力的加盟,經典文本往往被當做一種政治工具。儒家經典就是“權”變后產生的。董仲舒稱“權”最終要尊奉“鉅經”,恰如奉持《春秋》一樣,經世常典是需要“權”之推建和維系的。《詩經》等儒家經典中的詩歌文章,在漢儒的“達詁”下,往往以政治權威執行教化的權力。同說游獵,而叔畋、盧鈴之詩,何如相如之言《上林》乎?并美祭祀,而清廟、云漢之辭,何臺郭氏南郊之艷乎?1后世文人的創作作品,以《詩經》“達詁”出的德治思想為準繩,分享儒家經典的政治意識形態的教化權力。
漢代詩教觀念濃厚,然而,抒情體詩卻沒能受到歡迎,只是以民歌或歌謠的形式,在民間、鄉閭流行。漢代文學經典的傳承,當以儒家政治意識形態權力為主導,如果失去了政治教化權力,或是不再生產、傳播意識形態,辭賦小技也將失去靈魂,自然無法傳承起來經典作品。
二、政治制度權力
政治意識形態的權力,主要是一種政治話語權力,主要體現在賦予合法性。作為客觀實體的政治制度,通常是指有關政體的制度,抑或說是政治意識形態權力在現實層面的體示,其中包括政治機構設施和人事設置、職權劃分、運行形式或機制等。荀子就討論過“制度”,云:“制度以陳,政令以挾。”2于漢世,泛政治意識形態權力的氛圍,對現實層面的政治制度建設之各方面都起到指導作用。如,漢代官員選拔制度是征辟或察舉那些學習儒家經典的孝廉、茂才。漢世以儒家意識形態基礎,希圖構建美好的政治圖景——周三代的禮樂制度,以此尋求合法依據。于是,劉漢王朝結合實際情況,因時施宜,再建“郁郁乎文”的禮樂制度。如,早在文帝時,賈誼就提出改制,“漢承秦之敗俗,廢禮義,捐廉恥,今其甚者殺父兄,盜者取廟器,而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為故,至于風俗流溢,恬而不怪,以為是適然耳。……漢興至今二十余年,宜定制度,興禮樂,然后諸侯軌道,百姓素樸,獄訟衰息。”3武帝時,終出現制度建設鼎盛局面。遂畤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后,號令文章,煥焉可述。后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4。此后,宣帝、成帝皆重視明堂等制度建設。至于后漢,如張奮陳述禮樂制度建設之重要,“圣人所美,政道至要,本在禮樂,五經同歸,而禮樂之用尤急”5。于是,漢代禮樂制度就成為承載王權話語的制度,如立明堂、興庠序、建樂府、制禮服等皆具體表現。
獻賦制度淵源已久,古書有記載,“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6,看似周代已設獻賦之制。當然,周去漢久遠,是否設有相關制度,茫不可求。武帝、宣帝時,以周代王制為參照,在機構設置上,與漢賦繁興相關的即是樂府制度之建立。班固云:“言語侍從之臣,若司馬相如、虞丘壽王、東方朔、枚皋、王褒、劉向之屬,朝夕論思,日月獻納。”7當時的獻賦制度,直接給予很多平民士人出仕入宦的機會,如司馬相如、枚皋、揚雄、李尤等,皆籍賦得官。據獻賦制度的規定,大概除了樂府機構人員創作、采集詩賦外,其他公卿大臣也可以獻賦。辭賦可謂是貴族文學,試想如果沒有獻賦制度的支持,并通過有關部門專門收集、管理,于漢時,是不可能生產、保存數量龐大的辭賦的。
擁有獻賦制度,不但生產足夠多的辭賦,而且在權力運作下,可以傳承辭賦經典作品,所謂賦家極軌,與當時的制度建設密切相關。獻賦制度作為禮樂制度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辭賦經典之傳承。
如果說司馬相如辭賦創作之初,參與了漢武時獻賦制度的建設,被賦予作為辭賦標準的權力而傳承為經典的話,那么,揚雄的《羽獵賦》能夠傳承為經典,則完全是獻賦制度權力下,必須按照一定政治標準進行創作并通過審查,而傳承起來的文學經典。云:“初擬相如,獻賦黃門”8,可知揚雄的《羽獵》等四賦,在漢代的政治審查標準下,被政治權力認定的辭賦經典。大概經過更始、新莽之亂后,樂府屢有更立,獻賦制度已被邊緣化,但是,漢武時樂府獻賦制度中的藝術標準,仍然影響著辭賦經典的傳承。
三、政治行為權力
政治行為是政治意識形態和制度權力的具體行為模式,是行使政治意識形態和制度賦予的權力。當然,政治行為權力并不是僅屬于帝王的權力,普通士人、士大夫群體,也行使著相應的政治職能,他們被賦予的的政治行為權力,是帝王政治行為權力的進一步延續和補充。因此,一方面是帝王的任何舉動都包含著政治行為權力,主導文學經典的傳承,另一方面,又有普通士大夫文人的積極配合、參與,讓文學經典的傳承進入政治權力的軌道;兩者相互影響,構成影響文學經典傳承的的雙旋律。簡言之,漢人政治權力是最世俗、最重要的權力形式之一。政治意識形態權力、政治制度權力、政治行為權力分別在不同層面推動文學經典傳承。政治意識形態權力,作為話語權力,對經典傳承提供觀念、靈魂支持,篩選與之同調的作品,推為經典;政治制度權力,是一種對經典傳承持續發揮影響的權力,在制度的規定下,保證文學作品的生產,并規定著經典或規范,以一定的制度模式推動經典的傳承;政治行為權力,主要是封建帝王和士大夫的行為所具有的權力,對文學經典傳承有最為直接、功利的引導作用。這給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教學很大的啟示,也就是要注重在古文經典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和引導。
參考文獻
[1] 葛洪著,龐月光譯,抱樸子全譯[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597.
[2] 荀子著,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216.
[3] 班固著,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4:1030.
[4] 班固著,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4:212.
[5] 范曄著,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1199.
[6] 國語[M],濟南:齊魯書社,2005:5.
[7] 費振剛編,全漢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311.
[8] 班固著,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4: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