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明
摘要:在目前的物理課堂教學中,依然是教師單向”動”的多,師生群體”動”的少;表面形式”動”的多,思維本質”動”的少;學生單方面”動”的多,師生交互”動”的少……表面上課堂氣氛十分熱鬧,但這樣的”動”非但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有時甚至給課堂教學帶來負面影響。真正有效的互動應建立在學生產生互動需求的基礎上,是思維的碰撞、情感的溝通和經驗的提升。學生在互動中不但獲得知識與技能,而且在互動中不斷生成智慧和人格。
關鍵詞:初中物理;互動教學;教學策略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課改已成為發展教育所必須攻克的一個陣地,從一定程度上說,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將直接影響到素質教育實施的成敗。長久以來,在農村的教學中普遍存在兩類不同的教學觀念;一是注入式(填鴨式)教學觀,認為教學過程是單向的,學生只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或受訓者,他們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接受知識;二是被稱為培育式(啟發式)教學觀,這種教學觀點將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上,老師只是作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或者作為展示正確的態度和操行的榜樣,處于一種輔導的地位,反對單一傳送的教學方式,主張積極的多樣化的活動。通過我多年以來對物理課堂教學的認識,結合農村教育的實際情況就如何提高物理課堂師生互動性方面談幾點粗淺的嘗試和體會。
一、角色互換,創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換位,其實就是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種角色互換,教師當學生,學生當教師。心理學家莫雷諾指出:“角色換位挑戰了參與者的心理狀態,使得參與者按照對立的角色或其他的社會角色所要求的方式、態度行事,并以此來深化人們對自身和他人的理解,增強感受性,進而更有效地把自己的角色當好。”
做“探究壓力作用效果”實驗時,讓每個學生從簡單的實驗做起,在發現問題后做出積極的猜想,并觀察、思考。電腦畫面展示:在白茫茫的雪原上行走,步行者的腳往往會深深地陷入雪中,而滑雪者卻不會陷下去,這是為什么呢?讓學生將一枝鉛筆頂在兩個手指上,一次輕輕地壓鉛筆,一次重重地壓鉛筆,觀察兩次被頂的手指的凹痕,凹痕深淺不同,并讓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這樣,學生在思考問題的同時,也學到了很多知識。
二、創設合理的課堂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交流
創設教學情景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于教學目的的需要,根據教學內容,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創造出一個師生在情感和追求、心靈和精神、認知和目標都高度集中、融洽的環境和氛圍。這樣的課堂環境和氣氛,最能激活學生思想火花,啟發和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從而達到掌握、鞏固、深化知識和發展智能的目的。
創設一個輕松、和諧、高效的課堂教學情境,一般是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心理素質和班級結構等具體情況,結合教學內容,采取合理的教學形式和教學進程來設計。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經常采用設置懸念、實驗探究、課堂辨析討論、課外調查研究、生活實例引發、采用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方式。
三、重視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實驗是物理的基礎,蘇教版的初中物理課本特別重視實驗,幾乎每一節課后都有探究實驗,大多數物理概念和定律是通過試驗得出來的。加強課堂實驗,讓學生多動手參與課堂。大多數學生對實驗充滿了興趣, 因為實驗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而且可以拓展思維空間,有助于主動進行思考,參與到教學中。 通過實驗互動,單調無味的教學課堂轉化為充滿活力的實驗空間。 學生們不僅喜歡觀察教師做實驗演示,而且喜歡親自動手去做,所以做實驗是學生最活躍也是最有創造力的時候,更是師生互相的最佳時機。物理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就應該多創造一些讓學生動手的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獲得知識。如在講第九章《壓強與浮力》時,筆者把“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適當地進行了改造:讓學生們提前預備了一個皮碗,然后用力把皮碗壓在桌面上,學生們發現皮碗和桌面很難分開,這樣就親自體驗了大氣壓的存在。然后把皮碗用力壓到書桌豎直的擋板上,再在系在皮碗小繩上的鉤子掛上各種重物,如鑰匙、橡皮等,筆者在一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自己觀察并分析其中的道理,這樣學生就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大氣壓強的知識。在實驗后,筆者再恰當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們開展實驗交流、辯論等活動,這樣就促使學生提高物理水平。
四、合理的評價,促進互動教學
課堂教學評價可促進學生和教師共同發展的雙重功效。
1、學生在互動學習中帶著輕松、愉快的心情學習,每次探究活動都能人人參與,勇于思考,勇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因此更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2、實驗之前,教師做了充分、合理的準備,體現了物理教學的價值。多媒體的合理使用,使得實驗效果更好。
3、這類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思想,以教材內容為基礎,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
“互動教學”需要教師以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首先教師在研究教育教學理論的基礎上,轉變觀念,樹立課堂是“以學為中心”的新理念;其次要在教學前做充分的準備,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都要緊扣“互動”這兩個字。所以教師除了要認真研讀教材外,更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完善教學設計,要預設“互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設計好相應的對策。這就要求教師具有隨機應變的能力,以便及時處理遇到的各種困難。新課標理念下,教師要改變陳舊教育教學觀,將教材“用活”,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與學生平等交流。
參考文獻
[1] 佐斌.師生互動―課堂師生互動的心理學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王艷榮.中小學體育教學師生互動的基本類型和方式[J].教育學刊,2003,10(6).
[3] 靳玉樂.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