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章偉
摘要:新課改要求小學語文教師應以學生為本,建立平等、和諧、民主、自然的師生關系。新課改明確指出:課堂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自身發展和成長,應把學生作為開展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小學語文教學具有基礎性、時長性等一些鮮明的特點,開展探究性學習之前必須深入了解學生的思維水平和心理發展特點,真正依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展開教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新課改
在小學課堂提倡實施探究性學習,有利于將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從教師的教轉移到學生的學,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研究,培養和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看重的是學生探索世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在探索中獲得成功的喜悅,鍛煉他們戰勝困難的意志和毅力。在這一過程中,學會從哪些途徑去解決問題,并漸漸地掌握探索的技巧和方法,養成科學探索的態度和品質。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探究性學習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實踐談幾點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積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興趣
語文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活動,使學生通過語文活動,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以及學好語文的愿望。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興趣能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成功的探究性學習恰恰離不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的動力,而這種動力和主動性離不開民主、和諧、真實、有趣的情境。教學中,教師要把“教”與“學”當作師生之間的“理解”、“交流”、“交往”和“對話”的過程,應強調師生之間的相互傾聽和激勵,以及對事物的體驗和情感的共同分享。從而使教學活動切入學生的經驗世界,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以達到使教學活動內化為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教師只有富有感情地投身到教學中去,才能激起學生的積極的情緒感應,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使學生身心得到解放。因此,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夠營造學生探究性學習的主動性。
二、給學生充分獨立探究的時間,深化探究
所謂的獨立探究,就是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喜歡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式地去探究、去發現,再去構建有關的語文知識的過程。因為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主動建構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刺激的過程。學生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整理,由此建立起新的知識體系。教師無法代替學生進行思考,更無法代替全班所有學生進思考。獨立探究的目的,不僅僅在于獲取語文知識,更在于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內化是需要時間的,知識建構也是需要時間的。因此我們要給學生充足的獨立探究的時間,從而促進探究的深化。
三、恰當擺正自主探究與教師指導之間的關系,重視教師的獨特作用
相對于其它學習方式,探究學習方式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因此,當前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一改原來的做法,完全拋棄了“接受式學習”,在課堂上完全由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卻不管不問。新課程雖然強調學習方式的變革,積極提倡自主探究,但這不等于學生一定能開展主體性學習,完全離開教師的指導。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差異,必然導致在認識事物和學習新知識上存在著快慢之分,程度高底之分。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并不是教師放手不問,而是要通過教師有效的恰當的指導,加強對學生進行誘導和啟發,從而促使學生逐步的進行探究學習。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學習語文的空間,營造良好的自主探究的氛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學生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安心地進行有效的學習活動,從而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獲得獨立探究的能力。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可能要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特別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就要不斷地給以指導或引導,使之逐步的學會知識的主動建構和再創造,從而體驗成功的喜悅。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恰當擺正自主探究與教師指導之間的關系,重視教師的獨特作用。
四、采用多種探究形式,讓每個學生充分參與
探究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主要形式主要有三種:獨立探究、小組探究和全班探究,因此,不同的探究內容、不同探究目的等決定了選擇不同的探究形式,本著學生能獨立探究就不使用小組和全班探究,能小組探究的就不使用全班探究的原則給予恰當的運用。課堂上要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他們積極參與、主動探究。這樣也可以使學生敢于暴露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對一些疑難問題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一方面可以使他們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獨立的個性。
五、多方激勵評價,激發探究潛能
激勵評價的主要目的在于對學生的探究活動的成果和探究的精神給予肯定和鼓勵,增強學生主動探究的自信心。教師要針對學生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激勵評價方式,要善于發現每個孩子的探究成果,不論這個成果的是否有價值,對還是錯,要適時給予恰當的激勵和肯定,讓學生在激勵和肯定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參與探究的自信心、樂趣和動力,同時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思路,對探究問題的過程進行有效的反思,發揮他們探究的潛能,不斷地獲得解決問題、探究新知的策略和思維方法。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也讓學生逐漸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使學生樂學、會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求知,在合作中創新。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加深理解,拓寬思路,獲得知識,發展學生語文素養,進而逐步形成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春艷.小學語文公開課教師課堂教學評價內容研究[J].新課程(教研),2011,(02).
[2] 陳小平.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做實幾件事[J].小學語文教學,2010,(13).
[3] 鐘瑩瑩.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在改革與創新中綻放光彩[J].學生之友(小學版)(下),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