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峰+吳義+吳海田


探索了分層教學方法在竹竿舞教學中的應用,得出在竹竿舞教學中按“水平分層”的流動教學模式,既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增強體育興趣,提高靈活性和柔韌性素質,也有利于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分層教學竹竿舞應用研究竹竿舞是一個技術組合較多、動作要求連貫的民族傳統運動項目,傳統教學方法往往很難在較短的課時內完成全部的各類技術教學,而且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生對竹竿舞的了解并不相同,一味采用傳統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普遍較低。為解決這一矛盾,就必須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和探索。本研究主要是弄清分層教學模式對竹竿舞教學的影響,竹竿舞教學有沒有必要進行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模式正是依據教學最優化的要求,對教學的各個環節、要素進行優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評價上因人而異,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提高學習效果。然而,不分差異的傳統教學方法,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青少年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針對青少年學生技術及身體素質差異,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分層次教學,進行跟蹤研究與對比實驗。目的在于拓寬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有效推廣之路,增強青少年學生學習民族傳統體育的興趣,在身體技能和心理能力等方面得到均衡、協調的發展,提高青少年學生的運動水平。
1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文對海南熱帶海洋學院2012級體育教育專業1班和3班各25名同學作為研究對象,兩班級為平行班級,年齡在17~20歲之間。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檢索中國知網,以“竹竿舞”“分層教學”等關鍵詞,查閱了近年來相關學術論文20余篇。
1.2.2數理統計法
對各組樣本檢測成績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并對數據進行t檢驗分析,P(0.05為顯著差異,P(0.01為非常顯著差異。
1.2.3對比實驗法
實驗前基本情況測試結果:由表1的統計結果可知,由于實驗班和對照班是平行班級,實驗前的身體形態及相關素質基本一致,無顯著性差異(P(0.05),保證了實驗在同等條件下進行。
在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實施中,對照班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實驗班按照分層教學理論設計的方法組織教學,對照班在各環節的練習上,強調學生注意模仿教師的動作,不進行差異性輔導及針對性訓練。實驗時間:2015年3月6號~6月10號,共進行了12周24學時的教學。
1.3實驗設計
對照班采用常規教學方法,“教師講解———教師示范———學生模仿———教師糾錯———鞏固練習”,實驗班采用分層教學模式與分層指導相結合的教學發法,根據學生對竹竿舞了解、掌握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客觀分析并進行分層前的認真測試:按高、中、低分層,高層為竹竿舞基礎好的學生,中層為竹竿舞基礎一般的學生,低層為竹竿舞基礎較差的學生,三層次學生比例約為1∶3∶1。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層次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通過示范、講解,讓學生初步認識竹竿舞動作的形態,然后經過一段時間模仿練習、強化動作的每一個環節,形成對每個動作環節較為清晰的印象,再經過綜合強化后定型竹竿舞的動作技術。
2實驗結果
2.1教學結束后實驗班和對照班身體形態及相關素質的差異性檢驗
經過12周的教學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身體素質再一次檢測。結果表明,實驗后兩班同學在身體形態上基本一致,身高體重均有較小的變化,但仍保持在同一水平上,未見顯著差異(P>0.05),在推鉛球等上肢力量素質上也無顯著差異(P>0.05),但在帶球繞桿跑和1(跳繩等靈活性與柔韌性項目上有明顯變化,差異顯著(P<0.01)。
2.2竹竿舞技術考核成績差異性檢測
本實驗從學期開始對實驗組進行竹竿舞基本技術的分層教學訓練,與對照組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結束后對兩組學生竹竿舞技術成績進行測試:按照節奏準確、身體協調、動作嫻熟、精神飽滿的評分要求,實驗組技術平均成績為89分,對照組技術平均成績為78分,經T檢驗有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2);實驗組綜合平均成績為88分,對照組綜合平均成績為79分,經T檢驗有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3)。
3分析與討論
3.1相關指標的差異性分析
從表2和表3可以得出,在竹竿舞教學中,實行分層次教學模式無論是技術上還是綜合成績上,都高于普通的教學模式。實驗前后P<0.01,兩種教學方法有非常顯著的差異。本實驗研究表明,運用分層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學和輔導,效果比較理想,且在實施過程中對學生的敏捷性和柔韌性訓練也有好處,提高幅度明顯。可以看出分層次教學法在青少年竹竿舞的學習中是很有效的,按照分層教學理論設計組織教學,其注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體驗到成功感,教學效果要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方法。
從實驗來看,對照組采用的常規教學法,教師講解、示范技術動作,然后學生進行長時間地反復模仿練習,教師進行糾錯,然后學生繼續進行身體練習。這種教法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教學方法過于單調,難以調動不同水平學生的積極性。相同的目標要求,統一的內容容易使原來水平較高的學生產生乏味、厭倦的心理;二是水平較低的學生在模仿練習中難以快速抓住動作的重點和難點,久而久之,也往往喪失學習的興趣,因而影響了教學效能。圖1表明,經過分層教學的實驗班,符合技能的形成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提高了教學效率。學期結束,不同層次的學生對竹竿舞的技術都有了提高,對竹竿舞的興趣比對照班的學生有了明顯的提高。
綜合表的數據可知,分層次教學對竹竿舞教學效果、學習興趣、靈敏性和柔韌性都有顯著的效果,然而對于學生身高、體重、上肢力量等效果并不明顯。
3.2分層次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3.2.1分層次教學要注意分層的合理性與流動性
實施分層次教學前,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掌握竹竿舞的實際能力進行客觀分析并進行分層前的認真測試;按照高、中、低進行分層,三層次學生比例約為1∶3∶1。同時,告訴學生這種分層并不是固定不變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期中根據測驗反饋情況及個人學習情況做出新的選擇,從而流動到其他層次進行學習。為了保持正常的教學秩序,一般是半個學期流動一次,通過動態管理的方法,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享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3.2.2課上分層教學要與課下分層輔導相結合
由于竹竿舞的學習是動作習得過程,動作的學習要不斷通過模仿、強化訓練,最終形成動作定型,因此進行分層次教學時,不但課上要進行分層教學、分類指導,課下也要因人而異,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差異化輔導。對節奏跟不上的學生,重點輔導節奏感;對動作不協調的學生,著力訓練學生的協調性;對動作不規范的學生,糾正錯誤的動作,使動作更加規范化。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教學與輔導都具有針對性,減少了籠統性和盲目性,從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學效益。因為分層教學的目的就是增強針對性,提高教學效益,增強技能的掌握,事實證明分層次教學能夠達到普通教學所不能達到的目標。
3.2.3分層次教學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確定了學生不同的層次,明確了各層次的學習目標后,要加強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指導,反復訓練,形成動作的動力定型。要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當一個目標達成后再確定新的目標,一級一級前進,最終達成總的目標。切忌不顧學生實際,目標定得太高,學生難以完成。因為動作的學習是一個習得過程,是在不斷地糾錯、強化訓練中形成的動力定型,很難一蹴而就。因此,分層次教學只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4小結
竹竿舞作為民族傳統體育的優秀項目,其動作技術具有協調性、連貫性、科學性、和節奏性特征,引入高校體育教學中,是傳承和發展竹竿舞的最佳途徑。在課堂教學中,選擇最佳教學方法,通過分層教學和訓練,可以加強大腦的運動記憶,完善和鞏固運動技術,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有效的提高運動技能。實驗得出:分層教學法對竹竿舞的教學效果、學習興趣、靈敏性和柔韌性方面都有顯著的效果,然而對于學生身高、體重、上肢力量方面效果并不明顯。
在竹竿舞分層教學中,要注意分層的合理性與流動性、課上分層教學要與課下分層輔導相結合、遵循循序漸進等教學原則,只有這樣分層教學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陶磊.分層次教學理念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07).
[2]周峰.高校體育專業課分層教學模式的理論探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2,(18):39-40.
[3]馮達.高校體育教學中分層教學應用的探討[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1,(04).
[4]黃寶軍.論體育課的分層教學[J].遼寧體育科技,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