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向陽
【摘 要】教育離不開學校,但教育不能僅僅只靠學校,現代教育是一種開放性全方位教育,它要求改變以單一的學校教育影響為主的框架,突出學校、家庭交互性教育影響。家校合作實踐不斷推動著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之間的良性發展。加強家校溝通,形成教育合力,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然而,當前家校合作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結合相關實踐,本文提出了轉變思想觀念,提高溝通實效,搭建學習平臺,構建長效的機制策略,希望學校和家庭注重合作策略,形成合力,發揮最大的教育功能。
【關鍵詞】家校;合作;觀念;溝通;育人
現代教育是一種開放性全方位教育,它要求改變以單一的學校教育影響為主的框架,突出學校、家庭與社會的總和交互性教育影響。“家校聯系”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項重要的內容,處理好家與校的關系,會使班主任的工作事半功倍。教師要做好班級管理工作就應當認識到與家長之間溝通的重要性,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卻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因此,教師與家長必須做到互相配合,和諧施教。
然而,我們也看到當前家長與教師之間在教育觀念方面還存在分歧。家庭與學校之間的溝通還流于表面,缺少實質性的溝通和交往,家校合作內容單一,偏重的是低層次的、臨時性的、單向性的合作。為了切實提高家校合作的實效性,結合相關家校合作的實踐經驗,特提出一些家校合作的實踐策略。
一、轉變思想觀念,營造和諧氛圍
1.家長應該正確定位
當前的家校合作中,家庭與學校合作的觀念落后,尤其是家長方面,部分家長缺乏參與學校教育的意識,沒有認識到參與是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他們認為教育孩子主要是學校、老師的事情,孩子的學習和思想歸老師管,家長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或者認為自己教育不得利,心有余而立不足,干脆就不管了。有這種思想的家庭一般不會熱心參與對其孩子的教育,相反他們會把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看作是學校推卸責任,是學校無能的表現。
家長應該認識到參與家校合作是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家長要同學校一起承擔起育人重任,共同肩負起學校發展的重任,要與學校密切配合,充分發揮對孩子的教育優勢,主動與學校、老師有效地交流溝通,主動學習,提高家教能力。在合作中應該尊重教師,給于學校力所能及的支持,為學校的發展出謀劃策。只有這樣,才能家校一體,形成合力。
2.教師應該轉變觀念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學校是唯一提供正規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只是輔助學校教育。因此,不少的家校合作教育中,家長與教師往往處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師成了合作教育中的組織管理者、指導者,而家長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家庭教育成了學校教育的一種陪襯,很難發揮出主動性。
現代家校合作是共同服務于孩子健康成長的,體現“以孩子發展為本”的理念,提倡的是全面性、經常性、雙向的和伙伴性的家校合作。既然學校和家庭是伙伴關系,學校和教師就應該尊重家長,創建平等和諧的合作氛圍。全體教師要樹立家校合作中的雙主體意識,并自覺把這種意識落實于日常的家校合作工作中去,以積極熱情的態度主動地接納家長為合作伙伴,真心誠意地讓家長參與到學校、班級的各項教育教學活動中去。
二、提高溝通實效,達成目標共識
1.改進溝通方法
傳統的家校溝通,主要是教師在發現學生的問題后,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的形式以教師一對一地向家長“告狀”為主。交流的內容通常用“你要怎樣”,“你應該怎樣”的句式。學校、教師很難或者根本沒有想過要站在家庭、家長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教育問題。有些家長從來不愿意到學校來,說是怕丟臉,這恐怕跟我們教師的方法有很大關系,家長來了之后,教師當著家長的面訓斥學生,弄得家長臉上掛不住,下不了臺,于是就變成教師訓家長,家長訓學生。有的教師不僅訓斥學生,還會訓斥家長。這樣一來家長再也不愿意到學校來,因為來了每次都被弄得灰頭土臉的,憋著一肚子氣回去。長此以網,家長會覺得無臉見老師,進而對老師畏懼、遠離。
2.豐富、優化溝通渠道
在現代家校合作中,學校和家長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家校合作,拓寬家校合作的渠道,讓家庭與學校,家長與教師之間能全方位、多層次的充分交流溝通,為家校合作良性發展打下基礎。然而,當前家校之間溝通渠道比較單一,缺少互動。我們要切實改變傳統溝通模式,變單向為雙向,變被動為互動,變對象為伙伴。
三、搭建學習平臺,提升家教能力
1.組織家教培訓
有個教育家曾問總統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做駕駛難呢?還是做父母難?”總統很奇怪:“這還用問?當然是做父母難!”教育家也很奇怪,為什么做駕駛就必須先通過培訓,還要考個駕駛執照才行;而做父母的卻可以不接受培訓,更不用通過考試呢?
現在社會上一個普通的現象就是,很多父母深深感到,物質條件越來越好,可孩子越來越難管了;孩子的孝心越來越少,冷漠越來越多;孩子的上網的時間越來越多,交流的時間越來越少;孩子講吃講穿的越來越多,學習動力越來越少……以至于造成現在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非常之緊張。
2.開展家教研討
傳統的家校溝通,以家長會為主,而家長會絕大部分涉及學生的成績狀況,家長會信息的流動大多是單向的,缺乏有針對性的信息互動交流。學校要提高家長素質服務,就必須創新模式。
(1)經驗交流共享
有些家長,教育孩子的理論懂得不少,說起道理也頭頭是道。但缺乏的是理論轉變為實踐的方法,不知道具體到孩子的某個行為、某一情境、某一問題時應該怎么做?他們非常渴望的是有機會多聽聽同齡家長的心聲,對比了解同一階段的孩子有什么共性、困惑和問題?其他家長如果遇到這樣的問題會怎么處理?有過什么經驗或是教訓?因此我們將家長中的經驗豐富者請上講臺,開展“家長上講臺”活動,讓優秀家長長作經驗交流,推廣成功經驗,榜樣帶動,這樣的經驗交流很接地氣。
(2)熱點互動研討
開設家庭教育研討前,教師和家長委員會成員要充分利用各種家校渠道調查了解家長的困惑和關心的熱點問題,形成一套主題目錄,根據家長的需求,確定家庭教育研討的主題、時間、形式等。教師和家長結合實際,準備相關主題所需的討論材料,包括專家建議、教育類書籍的摘錄等。
這種模式氣氛輕松、活躍,家長是活動的主體,人人參與、全程參與,每位家長的積極性、主動性都被充分調動起來。家長間實現優勢互補、平等對話,提升了家長素質,推進了家校共同教育過程。
我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缺一不可。良好的學校教育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礎上,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建立有賴于學校和教師對家長進行大量的深入細微的教育工作。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事業才能穩妥、長足、和諧、科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岳璞.“基礎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J].天津外科院,外國中小學教育,2002.2
[2]賈志剛.“論新時期家校合作的策略取向”[J].“班主任”,2005.4
[3](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