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爾斯格
摘 要:文章從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意義出發,闡述了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基本原則,并提出了創新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路徑。
關鍵詞: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12-0058-02
對青年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性質和辦學宗旨決定的,是社會主義教育區別于資本主義教育的根本標志之一[1]。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建設做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教育部對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提出相應工作舉措。碩士研究生教育作為更高層次的高等教育,不僅要提升碩士研究生的專業技術能力,更需要培養其較高的政治覺悟和道德水平。因此,要不斷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推進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功能。
一、加強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意義
加強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是適應國家對高端人才培養的需要。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內容專業性較強,許多碩士研究生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與自己所學專業無關,在未來的工作過程中沒有什么“實際”用處,僅僅為了應付畢業學分審核,不得不修讀思想政治理論的相關課程。
碩士研究生階段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培養關心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德才兼備的高端人才。對其而言,不僅要有更扎實的專業知識儲備和創新探究能力,更是要具備較高的政治覺悟。因此,讓每一位研究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養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就必須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將碩士研究生階段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落到實處,注重對學生思想政治觀點、為人品德的正確引導,適應碩士研究生發展實際和成長成才的需求,針對文科、理工科學生不同的思維特點及學習規律,全面提升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
加強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也是適應國內外各種挑戰的需要。當代碩士研究生正是以“九零后”為主力軍的學生團體,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學生雖然學習成績一直較為優秀,順利成為碩士研究生,但是極度缺少精神追求,抱有金錢至上的觀念,凡事從個人利益角度出發,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漠不關心,學生之間多存在“校園冷暴力”的現象,遇到一點小挫折,便輕言放棄甚至內心崩潰。當今,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西方各種社會思潮不斷涌入我國,各種非社會主義思潮對碩士研究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產生了很大影響與沖擊[2]。許多包括碩士研究生在內的廣大青年,通過觀看影視作品、瀏覽跨國新聞資訊、購買國外產品,出國游玩兒等途徑接觸西方思想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西方價值觀的影響,覺得西方的思想文化和教育是最先進的,只要有條件,有機會就要爭取出國學習,甚至定居,對西方國家無比憧憬和向往。因此,必須要加強對碩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推進碩士研究生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應對國內外的各種挑戰。
二、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基本原則
第一,是導向性原則。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靈魂和旗幟。碩士研究生不僅需要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更是要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結合實際,在當前復雜多變的世界局勢下,不輕易受到外界的干擾,以中國夢為奮斗目標,實現個人的人生理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因此,我們要堅定不移地以馬克思主義為導向,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提升碩士研究生的政治思想覺悟,培養碩士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二,是層次性原則。碩士研究生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內容并不陌生,目前各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建設基本完善,學生在本科階段已經接受了較為完整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因此,碩士研究生階段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設置,應該做到從本科階段到碩士階段的層次性跨越。其一,教學內容的層次性提升。本科階段的教學內容以四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科書為綱領開展教學內容,碩士研究生階段的教學內容則要豐富教學內容,增設具有前沿性的課程專題,選取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時事做專題研究。其二,教學目標的層次性提升。本科階段的教學主要以讓學生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概念與理論為教學目標,在碩士教育階段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理論內容,更是需要學生掌握對知識的解構,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
第三,實效性原則。注重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是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發展的基本要求。首先,要求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既包含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前沿知識,又要立足現實,真正做到用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來武裝自己的頭腦,解決自身思想上的迷茫和困惑。其次,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較好的課堂效果。教學內容不僅包含基本理論知識,還要圍繞國內外時事熱門、國家的建設進程,開展專題性、實踐性、互動性教學,充分挖掘碩士研究生的探究能力。
三、創新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路徑
第一,采取專題式教學方法。專題式教學就是以教學大綱為依據,根據教材內容、體系以及內在的邏輯關系,圍繞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選擇論題,從而以論題為中心,構建起每個專題的具體內容、體系,形成前后既相關又相對獨立的一系列專題。任課教師可以選取具有前沿性、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內容作為課程專題。這樣以來,教學內容既涵蓋了重點理論知識,讓學生了解了熱點話題,又能在講授過程中引發思考,增強課堂的互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把握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第二,精選教學內容。首先是教學內容與教材。碩士研究生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所以不能夠完全依賴教材或者PPT來開展教學內容。其次是教學內容的性質要從本體論的知識觀轉向主體論的知識觀。學生在大學以及大學前的學習大多數是所謂的本體論知識觀,也就是把“知識”作為研究對象,就知識論知識。而主體論知識觀,是指從學生的發展過程與發展結果來理解知識,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并要在學習中獲得人生的意義。所以,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僅告訴學生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性的知識點,而且要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學習與發展,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最后是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要符合碩士研究生身心發展規律,貼合學生生活實際,與學生所學專業相結合,激發學生的興趣。
第三,強化課程考核。教學內容結束后的考試環節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最受學生們關注的一部分內容。科學合理的考試形式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考核方式可以由課堂考勤、論文、期末筆試考試等部分組成。課堂考勤,主要是考核學生上課的出勤率,為了避免一部分學生應付教師點名,教師可以針對課堂所講內容,在每堂課結束前,布置一道小的思考題,讓學生作答,將出勤考核和強化教學效果相結合。論文部分,主要是考核學生在學會理論知識的同時,結合自己的感悟,按照學術規范要求,闡述對某個或某類問題的想法。但是許多學生,尤其是理工科專業學生,對這一類論文的撰寫無從下手,不得不上網查找資料,甚至抄襲其他人的學術成果。教師可以引導這部分學生針對每節課所講內容,結合自己的分析和評價,寫簡要的讀后感;根據教學計劃,教師也可以給每位學生布置教學內容或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讓學生分小組準備,從而培養學生搜集、整合資料的能力,將自己所想所說表達出來的能力。通過以上方式方法,引發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在學期過程中積累經驗,循序漸進,從所思所想,到口述表達,再到學術論文的成文。期末筆試考試部分,主要是考核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考試內容多為最基本的基礎知識,以及學生運用基本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采用開卷考試。
第四,開發校本課程。校本課程開發就是以學校為基地進行的課程的規劃、編制、實施和評價的一整套活動[3]。校本課程的開發就字面上理解包含著兩個層面的活動,即“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校本的課程開發”。前者的范圍是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以外的領域,而后者重心則放在“校本”上。廣義上說,后者的范圍要遠大于前者,它包含了前者,既指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校本化”,即根據本校的實際,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再整合”,從而“校本化”地實施,又指根據學校實際開發出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的“課程模塊”(校本課程)。
關注學生的差異性和獨特性是校本課程教學的出發點。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碩士研究生學習的必修課程,課程的開設是要滿足學生發展需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適應國家對高端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在符合課程的“普適性”基礎上,要顧及到不同地域學生特點、不同類型學校人才培養方向、不同專業學術思維類型等方面,使課程更具有“適應性”。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并不表示“跟著”學生的差異走,而是在保證達到國家規定的培養目標基礎上,根據不同類型學生的能傾特點,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同時,我們還要以學校及教師為課程開發主體。校本課程的開發是要針對學校的實際,而學校最了解自身發展需要、學生發展需求、教師狀況、地區發展方向等方面,任課教師作為一線工作者,最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等,所以,只有以學校及任課教師為課程開發的主體,才能更好地整合現有資源,貼進教學實際,滿足實際需求。當然,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并不意味著要閉門造車,理論的學習和專家的指導是十分必要和必不可少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社科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
(1949—2008)[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1.
[2]于春梅,石璐璐,王喆.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改革的幾點思考: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
究”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10).
[3][美]艾倫·C·奧恩斯坦.課程論:基礎、原理和問題[M].
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