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珊
摘要:詩歌是中華文明的藝術瑰寶,數千年來一輩輩先人捻須而作,寫下了浩如煙海的詩歌寶庫,滋養了一代代國人的精神世界,豐富了中華文明的文化內涵。改革開放初期受西學的影響詩歌曾略有淡化,但隨著近些年的國學熱,詩歌教學也逐步被重視,新的課程標準也肯定和提高了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地位,各版本教材在編訂是詩歌的數量和內容都有很大程度上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古詩詞;教學教法
一、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意義
中國古詩詞是前人留下的珍貴遺產中的明珠。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草木鳥獸之名?!笔ト酥宰阋娖湓诮虒W中教學中的分量。古詩詞意境深遠、狀物生動、語言精煉、有著豐富的表現手法和內涵,在中國文壇上獨樹一幟。通過它后人能看到古人的生活,體悟前人的情感,和他們一起喜怒哀樂,那輾轉反側一定是新郎無眠的情思,那夭夭桃紅的一定是新娘的玉容,它引人遙看“西嶺千秋雪”,注目“萬里送秋雁”,聽得“十里蛙鳴”,聞到“十里荷香”。故而,古詩詞當之無愧成為小學生接觸古典文學的最佳啟蒙教材。加強古詩詞習誦,重視古詩詞教學,對培養小學生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美育功能
1、古詩詞把意境美、音韻美、、哲理美、融合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學生可以從中受到美的熏陶?!拔淖值脑娍梢院唵谓庹f為美的有韻律的創造?!比缋畎椎摹端陀讶恕返摹案≡朴巫右猓淙展嗜饲椤保Z島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劉禹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些佳句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理,既閃耀著美的光彩,又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既抓住“亦畫、亦情、亦理”的特點,又能引發學生思想情操的美化。因此小學古詩詞教學就是一種美的教學。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審美體系,對于好與壞、美與丑、善與惡往往憑借外部表象去感知,而不能分析其內在的美和價值。通過古詩詞教學正好可以彌補這一點,因為古詩詞往往反映一種內化的、含蓄的感情,詩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詩詞中,正所謂“詩以明志”。教師可以通過對古詩的講評,擴展學生的審美視野,讓學生獲得更高層次的審美感受,得出正確的審美標準。
2、豐富想象力。亞里士多德說過:“想象力是發現、發明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善于創造就必須善于想象。想象力對于一個人的重要可見一斑。古詩詞具有簡潔、篇幅短小而意蘊豐富的特點,學生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補充和領悟,這當中就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有豐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詩詞作為一個載體,去聯想、補充和創造,以構想詩詞中的畫面。古人云: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即是這個道理。由此可以引出古詩詞的第三個作用,那就是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3、培養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需要。古詩詞教學給了我們一個發揮想象發展創造性思維,進行藝術再創造的空間。學生在讀古詩詞時,對詩中描繪的各種形象大都見過,然后利用想象根據詩意把大腦中記憶的各種意象進行再造組合,從而在大腦中創造一個新的畫面。這樣不僅對詩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發揮了主導作用,發揮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促進智力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小學詩詞教學教法
《新課程標準》要求1-6年級的學生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錄中列出70首《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也新增了許多優秀詩詞,這讓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認識到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筆者在一線教學中總結教法如下:
教法一:資源整合,在把握基點中生情。
1、整合同主題的作品: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詞中,有不少的古詩詞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別”主題來說,有李白的《贈汪倫》,寫汪倫以歌聲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對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寫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長江之水喻友人之間感情綿綿不絕;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維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如果教師在教學時能改變傳統“逐首教學”“逐環教學”的模式,資源整合,主題凝聚,學生就能在把握基點中生情。
2、把握同題材的作品:以題材為橋梁,可以帶動同題材不同主題的詩歌的學習。如筆者在教學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出示了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同樣是寫長江之景,但兩者心情并不一樣,前者是漂泊多年的老者在聽到收復后急切歸鄉的歡愉和喜悅,而后者則是摯友離別后的萬分留念和不舍。在比較閱讀中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而且讓學生學會了比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內涵,起到了一舉多得的作用。
教法二:在“詩象”中想象,悟情。
想象是對過去經驗和已有的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構成新的意向和觀念的心理過程。詩重想象,沒有感情就沒有藝術,沒有想象就沒有審美。古詩詞教學中只有喚起學生情感體驗,產生移情和共鳴,讓學生驅遺想象,引起聯想,由此及彼,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再現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如在柳宗元的《江雪》的教學中,筆者在簡單疏通字詞后,出示了課件,讓學生在課件的幫助下想象詩景:遠山高聳巍峨,白雪覆其上,給人遼遠高潔之感;絕飛鳥,無人煙,脫俗的猶如仙境,這境如詩人的政治理想,即使現實再寂寥在寒冷,但詩人決不妥協。我們可以想象一個銳意進取的老頭,遭遇政治打擊后卻沒有放下心中抱負,高遠清麗的詩境中透露出如冬梅般的錚錚傲骨。
總之,古典詩詞是中華文明的結晶,是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作為教育者必須將詩詞傳承下去。在教育的啟蒙階段它更是無比珍貴的資源。我們要讓學生發現詩詞中的美,愛上詩詞的美。讓詩詞沉淀在心間,變成豐厚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 江平朱松生.小學語文教學論[M].上海:上海三聯教材文庫.2001.
[2] 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 戴寶云.小學語文實用教學90法[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4] 周一貫.閱讀課堂教學設計論[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0.
[5] 陳向春.試談古典詩歌教學的新思路[J].長春:長春大學學報.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