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少群
摘要:小學語文作業是小學語文課堂的鞏固和延伸,是課堂教學的升華,它有助于小學生較深刻地理解教材,掌握和運用知識以及培養技能,還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發展個性,更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但傳統的語文作業重知識積累,輕能力的發展,表現形式單一,缺少選擇性。反映了語文作業的有效性低和功能的異化趨勢。因此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注重開發語文作業資源的廣度和智力活動的強度。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一下一些相關經驗.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素質教育
小學語文作業是小學語文課堂的鞏固和延伸,是課堂教學的升華,它有助于小學生較深刻地理解教材,掌握和運用知識以及培養技能,還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發展個性,更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但傳統的語文作業重知識積累,輕能力的發展,表現形式單一,缺少選擇性。反映了語文作業的有效性低和功能的異化趨勢。因此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注重開發語文作業資源的廣度和智力活動的強度。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一下一些相關經驗:
一、設計觀察性作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小學生好奇心強,愛關注變化無窮的事物。老師平時多布置一些觀察性作業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如上《火燒云》一課前,教師可先布置學生認真觀察火燒云的特點,寫好觀察日記。這樣,學生既樂于去完成作業,學起課文來又如魚得水、得心應手。又如學了《四季的腳步》,可布置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變化,寫觀察日記。再如,飼養一種小動物或種植一盆花,觀察動物的生活習性,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并要求學生把這些記錄下來等等。實踐證明,讓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完成語文作業,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以豐富的作業形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以多樣性、富有趣味性的作業設計,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這樣能提高作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趣味橫生的作業設計。對于一些故事情節強、富有趣味的課文,如《狼和小羊》、《奴隸英雄》可以讓學生演一演。這樣富有情趣的作業,能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2、讀讀抄抄寫寫。為了豐富學生詩文詞句儲存量,提高學生鑒賞能力,豐厚文化積淀,可以讓學生誦讀、摘抄、歸類積累各種詩文、詞句。
3、說說寫寫練筆作業。有些課文適合學生轉述、復述,可以布置相應作業,促進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
例如教學《黃山奇石》《參觀人民大會堂》等描寫景物的課文時,可以設計讓學生當小導游的作業,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創設寫話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角色體驗,激發學生練筆興趣。學生對課文理解加深了,思維能力、寫作能力得到有效訓練。
三、安排彈性作業,發展學生個性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作業設置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在語文作業設置中出現的“眾口難調”現象正是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學習需求的反映。但它也是學生求異思維的發散點,創新思維的切入點。
1、作業量彈性設計。作業量分層,即根據學生情況提出不同量的作業要求。對于學習能力強,態度認真,知識掌握較快的學生,可適當減少作業,甚至不留作業;對于學習能力薄弱,自控能力差,知識掌握不夠牢固的,可適當布置一定量的鞏固、提高性的作業。這樣可以讓學有余力的學生獲得更大的自由發展空間,基礎薄弱的學生又能鞏固基礎有所發展。從而使所有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
2、作業難度彈性設計。例如教學《白鵝》時,我設計了以下作業:①摘抄描寫白鵝特點的詞句;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白鵝的特點;③收集有關鵝的圖片和生活習性的文字資料,在班中展示;④仿照課文的描寫方法介紹一種自己喜愛的小動物,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3、作業規定彈性。作業內容不應整齊劃一,可以設置一些多角度、可選則的題目供學生自由選擇。
四、設計多元化作業,讓學生多感官得到體驗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應該通過設計真實、復雜和具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或問題情境,誘發、驅動并支撐學習者的探索、思考與問題解決這種積極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習者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所以,教師要尋求作業創新,要設計形式多樣、多元化的作業。我將過去單一的文本作業嘗試改進為包括自我選擇性作業、人文作業、多層次性作業、操作性作業、趣味表演性作業、實踐性作業等多種類型的作業,讓學生在作業的時候以畫圖、剪報、查資料甚至是手工制作等方式來完成;鼓勵學生以看、聽、摸和想象等多種感官感受知識的存在,進行學問的探討,完成生動活潑的、精彩紛呈的作業。例如,教學《節日的大街》一課時,讓學生畫一幅自己想象中的節日大街的景象。再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篇課文后,我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有關西沙群島的知識,并用各種形式展示在同學們面前。第二天,有的同學做好了知識卡片,有的畫出了美麗的圖畫,有的還剪出了西沙群島美麗的剪紙……做這樣的作業,學生興奮,老師高興,有時連家長也會參與,一舉多得呀!這樣,作業就不僅僅是一個載體,而是一個極好的憑借,它給了學生一個起點、一個支點,由此激發學生調動多方面的感官體驗,調動學生的情緒活動,讓學生在愉悅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生活和學習中熟悉的材料來挖掘、展示他們的潛能,與這些材料或環境不斷產生互動,自然地顯現出各自不同的智力類型和能力傾向,不僅獲得了許多的知識信息,鍛煉了全面參與學習的能力,還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難忘的體驗。
總之,作為教師,只有正視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想方設法使作業設計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才可以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才能使學生享受到勞動的愉悅,促進了學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形成和發展,使學生產生了更加強烈的學習動機。如此,語文作業設計的目標才能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 李家棟.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開明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