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連
摘要:課前預習――復習舊知――講授新課――鞏固練習,這是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很多老師在教學中十分地注重了學生的“課前預習”,無非就是為自己 “講授新課”是更容易,以便于學生能更快 “接受新知”。所謂如此方式,其實學生的學就十分的被動,就導致了學生在思維上的依賴性,因而也就違背了“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的教學原則,那么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逐漸喪失。《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活動是學生經歷數學化過程的活動,是學生自己構建知識的活動,這充分表明學生應該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聯系生活;實踐
知識來源于生活,數學知識更是如此。小學數學教材從選材上更加注重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使得數學知識不再是空洞枯燥。因此,教師一定要明確教材內容知識的要點,根據學生的實際和自身的業務水平情況,創新使用教材,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關的數學知識為切入點,把數學教學融入生活。從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使學生親近數學并學會數學知識。
一、創新是學習數學的新的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小學生面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通常會產生許許多多的“為什么”,有強烈的探索欲望。我們經常看到當小孩子對玩具車為什么會自動行走感到好奇時,不惜破壞自己心愛的玩具一探究竟。那是孩子們探索的“天性”,是一種求知的“欲望”。小學生學習數學更需要自主探索,需要不斷創新,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注重營造研究探索的氛圍,開展觀察、實驗、猜想、推理等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自主發現數學,創造數學。“不會創新,就沒有進步!”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要進行教學方法上的創新外,更應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創新備課內容
課前備課是一個對教材分析、設計教案、準備教學材料(包括查找教學中需要的實際例子和準備教具,以及制作課件等等)的過程,認真、充分的課前準備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加順利通暢,提高教學質量。
如果備課內容依然局限于課內例題和教參習題,參考資料有限,而且比較老套無新意,導致上課的內容就會空洞而乏味,同學們對于內容無興趣,他們的注意力就無法高度集中,課堂教學效果往往也不是非常的理想。如果能將電腦運用于教學活動,使之成為現代電教手段的一種,就可以借助強大的網絡信息豐富課堂內容,充實課堂知識。二十一世紀是信息迅猛發展的時代,電腦已揭開它的神秘面紗,逐步走入人們的生活,在各行各業中都得到了相當廣泛的運用。隨著時代的進步。
我在課前備課方面充分運用網絡。在網上有重點有目標的尋找資料,學習其他優秀的精品教學案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教學都有相當程度的幫助:一方面使我的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可以使學生學得有興致;另一方面因為它們信息量豐富,也使教師可以更容易地獲得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更多信息,同時,在教學環節教學思路變得更加清晰有條理,學生的接收能力也因此提高了不少。教學質量也因此提高了不少。
但是網絡信息繁多要在如此之多的教學資料中選擇適合課堂教學的內容,就需要花費一番功夫。因此,我在課前必須根據課本的教學內容,認真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然后查看相關的資料,并從中選擇出有助于突破重點、難點的內容。雖然這樣會比較花時間,但是為了學生們能夠多掌握、好掌握,我覺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三、如何創新數學教學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創新意識 。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即社會主義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兒童的發展是在與環境互動中實現的。互動即活動,教學活動需要以相應的環境為載體,誘發學生產生感知、思維、想象等心理活動或操作、表達、交際等外顯活動。創設情境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可采用謎語、寓言故事、音樂欣賞、游戲等形式,或利用錄音、幻燈、圖片等多媒體電教手段,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的實際內容聯系起來,形成懸念,使學生的思維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積極的思維往往是從疑開始的。
2、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在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如:學完了“圓的面積”,出示一個圓,從圓心沿半徑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長方形,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大6厘米,求圓的面積。乍一看似乎無從下手,但學生經過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長方形的周長不就比圓的周長多出兩條寬,也就是兩條半徑,一條半徑的長度是3厘米,問題迎刃而解。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角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于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舍棄過多、過細的鋪墊,盡量對學生少作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習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3、營造和諧平等的氛圍,讓學生敢于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必須首先堅持教學民主,在課堂上營造民主、平等、寬松、充滿信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產生自覺參與的欲望,無所顧忌地充分表達自己的創意。我在教學中非常注重創設教學情境,在教學上做到由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知心朋友、指導者、幫助者與合作者,轉變為和學生共同探索的伙伴。
總而言之,在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要求教師必須從自身做起,樹立整體教學觀,在教學觀念上重視對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在教學方法上主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與發展,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逐步形成,日益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 兼.孫曉天.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顧冠華.江蘇教育[J].南京:江蘇教育報刊社,2003(8)
[3] 方運加.中小學數學(小學版)[J].北京:中小學數學雜志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