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雪鳳
摘要:小學生年齡尚小,思維能力較弱,在課堂中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對數學興趣不高等問題,給小學數學教學造成極大的困擾。運用生活化的小學數學課堂模式,對提升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動力,提高學生注意力具有很大的幫助,是促進教學效率與質量提升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生活化;小學數學;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進程中,特別是隨著素質教育推進速度的加快,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中的運用,能夠拉近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趣,是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诖?,加強對生活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研究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一、加強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數學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充滿了數學知識,讓小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對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至關重要。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針對相關的知識點,聯系生活實際,營造有效的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動力。
例如,在學習百以內加減法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這樣一道數學題:周末小明和媽媽一起逛商場時,媽媽為他選了兩個玩具,一個是24塊錢,一個是45塊錢,請問一共是多少錢?媽媽付錢的時候,給了收銀員阿姨一張一百元,請問阿姨需要找還給媽媽多少錢?這兩個生活中的數學題能夠合為一體,學生只需要用一百減去之前兩個玩具錢數總和就行,降低了學生做計算題的難度,也提升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主動的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包括學生每天上下學回家的速度計算、買零食中包含的付錢找錢計算等,這樣學生就能夠意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也逐漸提升了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
二、收集生活素材,讓學生體會數學的魅力
實際生活中對數學知識的運用可謂無處不在,數學在普遍存在于小學生的生活周圍。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用心感悟數學,發現生活周圍的數學素材。例如,在學習數學計量單位過程中,對米、分米、厘米等學習,應該讓學生測量生活中的幾件物品,讓學生記錄這些東西的長度,包括對自己身高的測量等等。
再如,在平面圖形學習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掌握幾種規則圖形,在介紹完正方形、長方形以及圓形后,用幾個大小不等的長方形與正方形組成一個不規則的圖形,讓學生數數圖形中一共包含了一個長方形以及幾個正方形。同時,利用黑板擦、課本、文具盒等實際物品充當教具,讓學生對這些物體的邊長進行測量,用這些物品組合成不同的圖形。
另外,小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引導學生探索生活中的未知領域,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潛能。例如,在時分秒單元學習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剛好的認識時鐘,掌握時、分、秒之間的單位換算關系,可以讓學生自己觀察鐘表的時針與分針、秒針,通過數一數、算一算,探索三者之間的關系。
三、回歸課堂,培養學生數學發散思維
環境對孩子也有著很大影響,部分學生厭惡數學是覺得數學枯燥,其實數學也是門很有趣味的課程,這就需要教師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體現出民主和諧,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予以足夠的鼓勵和尊重,使學生充滿自信,呈現出積極向上的活躍的精神風貌。為了營造良好的小學數學課堂氛圍,教師應該組織學生進行多樣化的數學活動,不僅幫助學生鞏固學到的數學知識,提高學生數學實踐,同時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數學生活體驗。
加強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的結合。鼓勵與組織學生參與數學課外活動,對提高學生數學思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數學課外活動也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正確途徑,對提升學生數學運用能力具體關鍵的意義。比如平行四邊形一節,除了畫圖、求面積等基礎知識,還應鍛煉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能力。布設任務后,學生可能會將平行四邊形變化出其他形狀,并主動探索其間關系,對于這種具有探索意義的活動,遠比試卷價值高。同時要求學生在課外尋找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或者課外組織學生手工制作圖形,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用處,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與鞏固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知識要點,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
四、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無論是教學目標還是教學內容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為了體現素質教育理念,適應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要求,小學數學教學中必須引入生活化教學概念,不斷的加強數學課堂與實際生活中的聯系,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為學生創造更加真實的數學生活情景,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真實體驗,提升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春紅.淺談生活化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2012,15(8):144-147.
[2] 曹純.淺談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4,32(11):155-156.
[3] 孫恒瑞.淺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J].新課程學習.2014,10(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