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燕
摘要: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并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朱自清先生也強調:“讀的用處最廣大,語文教學上應該特別注意它。”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因此,小學閱讀教學要大力加強朗讀指導和訓練,讓“讀”來占鰲頭,讓“讀”更具匠心。
關鍵詞:朗讀;語文課堂;趣味性;人文性;生動性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認為,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他說:“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再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
一、明確要求,朗讀指導要體現層次性
實現高效的語文閱讀教學,首先要在“讀”字上下功夫,而讀得有效是我們追求的核心目標。如果只是一味地強調多讀,讀書的層次性和指向性就都很模糊,那么這樣的多讀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經常在新老師的課堂聽到這樣的話:“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請大家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這樣看似尊重學生意愿以生為本,殊不知效果卻很差。因此,每一次朗讀要達到什么目標,有什么具體要求,教師要先提出來,比如: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和句子。再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帶著問題朗讀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質疑釋疑的習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出明確的要求,讀得有根有據,體現層次性,就能凸顯教學目標,使學生“讀”有所得,“讀”有實效。
二、創新形式,朗讀指導要體現趣味性
課堂上適當變換“讀”的形式,做到“讀”的形式多樣化,能激發學生讀書興趣,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如:范讀。語文課尤其是閱讀課,教師的語言魅力要發揮作用。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讀能力都有局限性,但他們的模仿能力特別強,老師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他們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教師的范讀,不僅有生動、形象、富有啟發性的有聲語言,還有目光、姿態、表情、動作等無聲體態語言,能夠很大程度的感染學生。老師的范讀不僅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還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深度感悟。許多名家名師的閱讀課上,那清晰、流暢、富有魅力的語言,準確、真摯、熱情奔放的范讀都是多么的令人折服。
三、設置情境 ,朗讀指導要體現人文性
托爾斯泰說:“一個人聽覺或視覺的感覺,能夠體驗到表達自己感情的人所體驗過的同樣的感情。”由于年齡特征,小學生尤其低年級學生特別容易通過視聽感受外界的種種感覺。所以,教學時可以利用道具、多媒體等,為學生創設感受課文情感的條件。如我在執教《小蝌蚪找媽媽》時,我根據小學生熱心、好奇的心理,創設了故事情境,小蝌蚪的媽媽不見了,刊登了一則“尋人啟事”,讓學生們化身成熱心小公民,一起幫小蝌蚪找媽媽。準備了金魚、鴨子、烏龜等動物頭飾,讓學生們不由自主地進入童話故事中。通過情境體驗,學生了解了小蝌蚪“途中遇到了誰”“小蝌蚪有些什么變化”,突破了教學重點。故事情境生動有趣,孩子們興趣盎然,情不自禁地成了故事中的一員,沉醉其中,繪聲繪色地進行朗讀。于是,在讀中培養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啟發。
四、喚醒體驗,朗讀指導要體現個性
精彩案例:我校鄧細梅執教《地震中的父與子》中精彩片段。
文段: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師:父親的一個動作,讓人印象很深,而且十分感人,你覺得是哪個動作?(挖)
1、挖了多久?(38小時)
2、同學們,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1-12自然段,你覺得這是怎樣的38小時呢?你想怎樣來讀這句話呢?
學生1:這是漫長的38小時。
師:38小時是多久?(兩天一夜多,日以繼夜地挖)
*句子比較: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他挖了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師:這樣改,你覺得怎樣?說說你的理解。
*朗讀指導:讀出時間的漫長,語調輕緩深沉。
學生2:這是危險的38小時。
地震的嚴重性:30萬人在不到4分鐘的時間里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消防隊長攔住他:“太危險了,隨時可能發生大爆炸”(自爆和引爆)
警察勸說,說明現場不適合逗留,更別說要挖。
*指導朗讀:讀出父親急切的心里和情況的危急,語速可以加快。
……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學生富有創意的理解和感受給予肯定和表揚,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體驗,在體驗中想象,零距離地領會作者所要傳達的感情,從而進入最佳閱讀狀態,體會“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曼妙,讓學生的心靈自由飛翔!。
五、發揮想象,朗讀指導要體現生動性
葉圣陶曾說過:“領會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意境因而擴大了,并且想象這意境多美,這也是一種愉快,假如死盯著文字,而不能從文字中看出一幅畫來,就感受不到這種愉快了。”朗讀時,讓學生發揮想象,進入文章的意境,對朗讀效果至關重要。
《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在這一段話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發揮想象,想象秋天的美景,想象秋風吹來落葉飄落的情景,抓住兩個動詞“扇”和“飄”,配上動畫課件和輕音樂,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進行朗讀,孩子們如臨其境,朗讀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伯牙絕弦》是小學階段學過的第二篇文言文,朗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在一節公開課中,教者鼓勵學生發揮想象,指導朗讀非常的到位,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來看看這個精彩的教學片斷:
教者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問:讀讀這句話,想想從什么地方體會出伯牙善于鼓琴,鐘子期善聽?從哪個詞看出是心里想到?(志)帶著你的理解讀讀這句話。問: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時鐘子期的腦中浮現出了什么樣高山?(板書:高山)用自己的話來說說。(相機板書:高聳入云、直插云霄、巍峨聳立、巍然屹立、雄偉挺拔……)
你看,那么多畫面鐘子期用哪一個詞表達出來的?(“峨峨兮”)這古人寫話如此簡潔,這就是古文的魅力。除了“峨峨兮”還從哪個詞感受到山的高?(泰山)泰山是五岳之首,讓我們一起來讀出泰山巍峨的氣勢來。
……
邊讀邊想象畫面,配上精美的課件,古箏獨奏《高山流水》,課文內容就像電影一樣在學生腦海中浮現,使學生進入了文章的意境,領會了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達到了人文統一。
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引導學生多讀書,指導學生讀好書,是任何時髦的教法都無法取代的。葉圣陶先生曾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我們應當抓住當前新課改的形勢,讓語文教學“讀”占鰲頭,讓“讀”彌漫語文課堂之中,“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那么,何愁我們的課堂教學沒有效率?何愁我們的課堂教學沒有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