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育堅
摘要:當今世界,教學手段日新月異,可汗學院、幕課、微格教室、未來教室等新的教學模式對傳統的課堂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傳統的教學觀念被顛覆,課堂的教學形式也逐漸被翻轉,新觀念下的翻轉課堂使得教師的“教”更具實效性和專業性,也使學生的“學”更具選擇性和靈活性,它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為教學改革的開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從“翻轉課堂”的內涵出發,結合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需求以及學生特征,分析并嘗試構建了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型,并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一個綜合應用項目為例,設計了較為完整的基于“翻轉課堂”模式的教學實施方案,以此進行“翻轉課堂”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的應用初探。
關鍵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初探
我國提出課程改革已有十年多的時間,我們從全球教育中學習經驗,用科技創新推動高效課堂。雖然我們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收效甚微。有專家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課程改革是自上而下推進的,政策的制定者雖然對教學理念研究很多,但缺乏教學的實際經驗,教師作為實施者只是依政策實施,沒有太多話語權[1]。“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作為一種自下而上的教育模式,發起于一線教師教學,它的提出真正結合教學實際,成為教育改革研究者們關注的熱點,2011年加拿大《環球郵報》將其評為影響課堂教學的重大技術變革;比爾·蓋茨稱“薩爾曼·可汗是一個先鋒,翻轉課堂預見了教育的未來”,引領了一場教育革命[2]
一、何為“翻轉課堂”
1、“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學生在課前觀看教學微視頻以及拓展學習材料,完成進階作業,參與在線討論等基本的教學環節;課堂中,教師的任務在于解答學生問題、訂正學生作業,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這種做法是相對于傳統的課堂上講授知識、課后完成作業的教學模式而言的,它顛倒了傳統學校“課上老師講授,課后完成作業”的教學安排。翻轉課堂最初的構想來源于美國林地公園學校(Woodland Park)的喬納森·伯爾曼(Jonathan Bergman)和亞倫·薩姆斯(Aaron Sams)這兩位化學教師[3]。2007年,他們用錄屏軟件來將他們授課用的課件加以講解錄制成教學視頻,并傳到網上供那些因故不能按時上課的學生補習使用。隨著兩位教師的開創性教學實踐,使得這種方法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得到越來越多的教師關注。薩爾曼·可汗也是翻轉課堂教學實施的領軍人物。他創建的可汗學院就是以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著稱。可汗學院中的微視頻課程受到了廣大學生的高度喜愛。現如今,翻轉課堂已演變成一種在整個北美甚至全世界廣為流傳的新型教學模式。
2013年,喬治梅森大學的NooraHamdan博士與皮爾森的教育發展中心Patrick McKnight博士,聯合翻轉教學網Kari M. Arfstrom博士,依據FLN(Flipped learning network)總結的研究中心數據,研究發布了《翻轉課堂白皮書》,總結了近年來全球范圍內翻轉課堂模式設計的主要研究和實驗。其中指出,沒有任何一節翻轉課堂是完全相同的,但翻轉課堂設計的成功與否取決于眾多因素,為此他們提出翻轉課堂的四大支柱,即:靈活的學習環境(Flexible Environment)、學習文化的轉變(Learning Culture)、精心策劃的教學內容(Intentional Content)和專業化的教師(Professional Educator)[4]。
2、翻轉課堂相比傳統課堂的優勢
(1)先學后教模式,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強化了教學上的互動
先學后教被認為是一種比較成功的教學范式,多元的媒介調動著大腦的多種感覺器官,因而可以大大地提升學習效果。事實上,不同的學生感知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如視覺型感知的學生會對文字敏感,善于從圖像中獲取信息,聽覺型感知的學生則喜歡教師娓娓道來的語言講解等,不同感知方式的學生都能從多元媒介的學習中獲益。學生在課前觀看教師親自錄制的視頻,對本節課的知識點、注意事項、操作步驟,學生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學習,隨時暫停,還可以反復學習。這種方法能適應不同能力的學習者。
(2)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
借助于現代數字化手段與大數據技術,學生在線完成的作業可以迅速地反饋到教師那里,教師可以清楚地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不僅是學生群體學習的狀況,而且可以了解個別學生學習的困難所在,以利于教師針對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實現個別化的教學。
(3)使教育從知識本位向綜合素質本位轉變
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下,知識的掌握,可以由學生通過課前的微課自學來高效地完成,課堂上多出來的時間,則可以更好地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養成科學研究的態度,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和相應的技能;而課堂上的教學,則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展示、辯論、討論與交流,在這些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洞察力、思辨力和表達力,培養學生相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使教育從“知識本位”走向“綜合素質本位”,即走向知識、能力與態度情感價值觀融為一體的教育。
二、“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型
1、“翻轉課堂”的理論框架
某國外網站上構建了如圖1所示的翻轉課堂理論框架[5],由框架圖可知,知識傳授通過教育技術的輔助來完成,教育技術的使用又直接影響學習環境的形成,能否構建個性化的信息化的協作學習環境,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學習活動,知識內化則是在課堂中經教師的幫助與同學的協助而完成。
2、“翻轉課堂”教學模型分析與構建
2011 年美國學者 Gerstein[6]最先構建了“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型,將課堂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體驗學習階段、概念探究階段、意義建構階段以及展示應用階段。后來 Tall bert 也提出了“翻轉課堂”結構圖,我國的學者曾貞和張金磊[7]也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構建了“翻轉課堂”教學框架。我們借鑒眾多學者的觀點,結合我們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需求以及學生特征,構建了圖 2 所示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圖。
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課程教學大致包含課內和課外兩大部分,課內主要指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場所實施的教學活動;課外教學主要指課前學習與課后復習,課前、課中及課后的學習目的在于掌握知識與技能,并能將所學知識進行遷移,培養實踐操作能力[8]。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翻轉課堂的教學活動更多從學生角度出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引導作用,他們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課堂教學活動摒棄了傳統的“教師講課、學生聽課”模式。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參與性與積極性,教師需精心準備教學視頻及教學材料,備好探索性問題與任務,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索研究、互動評價,教師參與探討,幾乎可以掌握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提高學習效率,充分體現“自主、合作、創新”的教與學理念。
三、“翻轉課堂”模式下OFFICE綜合應用項目教學設計
根據“翻轉課堂”的特征,結合技能訓練的要求,設計了如圖3所示的教學流程。以《利用PPT中的形狀繪制功能制作繽紛色彩字》為例展開論述。
1、教師制作教學視頻
教學視頻是整個“翻轉課堂”的關鍵,它能將教學的重難點更加直觀更加形象地傳遞給學生。教師根據重難點,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訓練目標我們利用Camtasia Studio 6.0制作了清晰明了的教學視頻,至少提前一周發布到教學平臺上,如 “微課掌上通”(首推),QQ群,微信群,360云盤,華為網盤等。
重點:PPT中的合并形狀功能及相關操作的介紹。
難點:如何應用合并形狀功能制作繽紛色彩字,并進行個性化藝術字創作。
2、學生課前自主學習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要求學生課前觀看教學視頻,自主學習,通過反復地觀看視頻,也可以隨時暫停,記下重難點的筆記,總結學習并記錄其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學習平臺向教師或者同學提問。
(1)學生通過在線或者下載《形狀繪制功能制作繽紛色彩字》的教學視頻和學習資料學習“彩虹字”的制作(如圖4所示),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惑可向教師或同學提問,在學習過程中收獲的感受也可以在學習平臺上與教師和同學分享。
(2)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前練習——“靚麗字”的制作(如圖5所示)
(3)為了檢驗學生課前的學習效果,我們根據學生提出的疑問和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確定課堂解疑答惑的方向和內化知識點的方向。
3、學生內化吸收知識,教師進行個性化指導
“翻轉課堂”是以學生為核心的,而教師則作為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者、教練”,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實現知識技能的最大化,鞏固技能,提供學生的自學能力。
“翻轉課堂”第一步:解疑答惑。教師課前通過網絡、學生的學習任務完成情況,針對知識性疑問進行解答。如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發現合并形狀功能中又細分“聯合、組合、拆分、相交、剪除”,該如何選擇合適的功能制作特效字呢?教師對此展開不同功能的對比效果,讓學生直觀感知。
“翻轉課堂”第二步:拓展練習,鞏固知識——完成“鏤空字”的制作(如圖6所示)。這一過程主要是對原有技能的拓展,引導學生新的思考,共同交流學習,協調合作,促進技能的提升。如教師布置根據不同的場景應用合并形狀制作不同的字。
4、過程性評價
課堂最后五分鐘,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小組學習成果,分享學習中的收獲。上述環節中學生到底“學到什么”、“解決什么”、“遺漏什么”等,在“展示”階段中通過小組匯報的形式加以呈現,這一過程不是簡單答題、研究成果的羅列,而是“展示、質疑、闡釋”一體化的過程。教師對每個小組作品進行點評,激勵學生的創新思維,并引導學生對整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歸納。
5、平臺展示學生作品,學生完成新舊知識遷移
課堂結束,學習并非就結束。我們利用東莞市教育局2015年教育信息惠民舉措之一——家校互動平臺“微課掌上通”的“學習圈”,教師將優秀作品通過“發圖說”向學生及家長展示,學生可以通過“寫分享”寫下自己的學習心得,并完成新舊知識遷移。
四、結束語
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教育上的革命,為我們實現“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提供發展的機會。基于中職學生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特點,要讓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適應“翻轉課堂”的教育革命,就需要我們進行大量的實踐性嘗試。雖然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但是,“翻轉課堂”的實現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首先,新課改提倡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自主學習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9],在“翻轉課堂”模式下,教師如何適應課堂的“翻轉”,如何培養學生具備高效的自主學習能力,是能否成功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因此,教師需要適應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必須具備“組織活動、監督指導、反饋評價”等教學能力。其次,學生是翻轉課堂的主體,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有多大,自主學習會不會給學生帶來未知的困難,如何對學生的實踐過程進行合理評價與把控,這些問題還需要我們在實踐過程中去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在實踐中我們也應該清楚我國教育的實際情況,找到“翻轉課堂”與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結合點,真正實現“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的生根發芽。
參考文獻:
[1]李敬川,王中林.讓課改的陽光照進教育的現實[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3):16-18.
[2][8]薩爾曼·可汗.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21-30.
[3] 白聰敏.翻轉課堂:一場來自美國的教育革命[J]. 廣西教育. 2013(08)
[4]劉健智,王丹.國內外關于翻轉課堂的研究與實踐評述[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68-71.
[5]Tina Barseghian. The Flipped Classroom Defined[OL].
[6]Jackie Gerstein. The flipped classroom[OL].
[7]鐘曉流,宋述強.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9]金陵.用“學習任務單”翻轉課堂教學[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