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如拉
摘要:近年來,各地學校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評價有漸加強的趨勢,但是,由于人們對語文學科基本基本性質和閱讀教學基本任務認識上的偏差,對閱讀能力的內涵認識模糊,評價閱讀能力偏重于課文知識,偏重解詞釋句,記憶內容或中心思想,偏重于語法修辭等所謂語文基礎知識,偏離了真正語文能力的評價。
關鍵詞:蒙古語文;閱讀;朗讀;默讀;
正因為閱讀評價方面的誤導,致使閱讀教學偏重語言的理解,教師大搞繁瑣的課文內容情節分析講解,一問一答,到文中去摘詞找句,把完好的課文拆的支離破碎。為了迎合期中、期末考試,把完整的語言材料分為若干知識點,進行類似數理學科的習題式訓練。因此,一篇課文學完了,學生連課文都沒讀熟,字也沒有很好地認,很好地寫,好的語段反復誦讀積累和運用根本談不上。這種狀況與新課程的要求有著很大差距。同時,也直接影響到其后面學段(如初中)語文教學和質量,學生升入初中后,相當一部分學生書讀得不快,話說的不通,文寫的不順,字寫的不好。這種情況與多年來小學語文閱讀評價的錯誤導向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作為蒙語文教學基礎的閱讀教學的評價,必須進行徹底改革。
(1)閱讀評價要重綜合
小學蒙古語文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由認讀、理解、鑒賞、記憶、遷移和速讀能力構成的系列語文能力,它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在構成閱讀能力的結構中,以理解能力為核心,以鑒賞能力為升華。
此次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指導下的小學蒙古語文同樣非常重視“閱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專門編寫了與各年級語文課本相對應的“語文閱讀課本”。
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指出:“閱讀評價要綜合考察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考察其閱讀興趣、方法與習慣以及閱讀材料的選擇和閱讀量。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語文、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強調閱讀評價的內容要綜合化,并鼓勵創新。
(2)朗讀、默讀的評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根據階段目標,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評價學生的朗讀,可以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這些要求,對于小學蒙古語文的朗讀同樣是適用的。
評價學生的朗讀能力,可以采取抽簽的方式,任意抽查學過的所有課文的朗讀情況,以督促教師通過語文教學加強朗讀訓練,反映學生平時識字、熟讀課文和理解課文內容的情況,這種方式比較適合低年級。中、高年級最好從課外書刊上選擇沒接觸過的短文,略作準備即進行測試,這種方式不但能考察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和把握文體情況,更能客觀地測出學生認讀能力、理解能力和運用聲音語句表達理解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強調朗讀評價應加強平日課內、課外誦讀,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小學蒙古語文同樣存在如何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的問題,盡管蒙語文教學歷來也很重視誦讀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但《語文課程標準》關于誦讀評價的一些主張對蒙語文的誦讀還是很有價值的。課內以平時課上學習每一篇課文為主,采用“觀察記錄法”。如教學每一篇課文都要根據學段的不同有不同的評價目標和標準: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寫了什么,要讀正確、讀通順;細讀課文,理解、領悟、積累語言,知道課文是怎樣寫的,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品讀課文,運用語言,要讀出自己的感情。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朗讀練習與評價的過程,使朗讀真正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手段和目的。可以先引導理解體會語言文字,再試讀評價是否表達出感情、為什么這樣讀、怎樣讀更好,然后組織學生自己練習讀,最后自評或小組合作互相評價,及時觀察記錄評價的結果,學期末總結。學生兩次參與評價,表達出自己對語言的理解和感受。把朗讀貫穿于每篇課文學習的過程之中,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朗讀的技能。
“默讀即不出聲的讀,是指在言語器官的發音被控制的情況下,主要依靠視覺器官對文字材料的感知并經過思維活動所進行的閱讀,是一種眼腦直映的閱讀。”
它是一種最基本的閱讀方式,其特點是速度快,理解深,運用廣。小學蒙古語文閱讀教學所要培養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與漢語文一樣,主要指的就是默讀能力和默讀習慣。
評價默讀方法。應根據各學段目標,看學生默讀時是否眼腦并用,即邊讀邊想;即默讀時動手用紅藍鉛筆在書上做標記、編寫提綱、寫讀書筆記等。平時課上注意觀察,課后布置學生練習,把隨時觀察到的學生默讀的情況和課后家長觀察的情況記錄下來,以便進行分析、比較,在發展變化中正確評價學生默讀的成績。
評價默讀速度。默讀速度直接決定著閱讀效率。一些學校的經驗表明,小學生經過較嚴格的訓練,畢業時,不論是每分鐘的閱讀字數,還是復述內容都會比沒有經過訓練的學生有很大的變化。可見默讀訓練有多么重要。要促使教師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的默讀訓練,必須加強默讀速度和效率的測試和評價。測試默讀速度和效率,一般的方法是先擇適合年級水平而又從未讀過的文字材料,采取限定字數,計時間或限定時間計字數的方式默讀,讀后復述內容或回答問題,測試記憶和理解程度,再計算每分鐘所讀字數,綜合評價默讀效率的高低。
評價默讀效果。在低學段,主要看學生默讀時是否消除了指讀、唇讀、喉讀這些潛在的發音現象。因為只有徹底消除了這些發聲讀的潛在表現,才算真正掌握了“眼腦直映”的默讀技能,才是和有聲視讀劃清了界限,從真正意義上學會了默讀。這主要靠課上教師觀察、學生同桌或小組互察、互評。中高學段,主要看學生在默讀中獲取書面語言意義的悟性,基本方式是閱讀短文或語段,根據內容、思想,從中提取指定意義的語言材料,指出表達順序,對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等,以此評價學生集中注意力認真閱讀、邊讀邊思考的習慣,評價閱讀思考的準確性、深刻性。這是現在比較流行的評價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方式,但很難測定學生閱讀時是否采取的是默讀,所以測試學生的默讀效果只用這種方式是不夠的。
評價默讀習慣。看學生是否養成默讀時精力集中,邊讀邊記的好習慣,即“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必須在平日課上、課下,教師和家長注意觀察,并隨時記錄,待期末總評。
(3)結語
總之,小學蒙古語文新課程實施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積極探索符合蒙語文新課程評價的改革,嘗試建構符合素質教育思想的評價內容,試行評價的新方法,逐步形成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