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兵要 李品
摘要:徽派雕塑主要是指徽州的磚雕、木雕和石雕,它們自開創以來便承載了徽州人民無數的心血和智慧,是我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徽州三雕技藝正面臨著市場競爭力弱、創新能力不強、傳承人斷代、創作過度依賴機械化等尷尬困境。亟需采取種種措施,加以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徽州三雕;創新意識;工匠精神
檢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圖分類號:Jo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 2832(2016)05-0127-03
一、徽州三雕嚴峻的現狀
“三雕”自宋代開創,至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民國、抗日戰爭時期步入沒落,至改革開放而逐漸復蘇。現在的徽州三雕較之明清時期三雕無論從藝術水準、內容和形式上都明顯遜色很多。近年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們對徽州三雕的保護與傳承意識,總體趨勢上有所好轉,但同時也暴露出不足之處。
徽州三雕在當前社會下的現狀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特征。
(一)以市場經濟為導向
古人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又反過來影響經濟基礎,技藝的發展跟兩者緊密相連,工藝水平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時代發展的狀態。市場經濟的不斷擴大,給各行各業提供機遇的同時也都造成很大的沖擊,徽州三雕藝術也不例外。
徽州三雕作品與其它行業的作品相比更具有獨特性,其它行業的作品都是先生產,后投放在市場上銷售,而微州三雕因依附于建筑的特性,客戶會根據自己的需求來下訂單,這些藝人們根據客戶要求量身而作。部分三雕大師,會拋開客戶的要求,創作出具有自我風格的作品。他們的愛好會影響收藏家,反之,收藏家的購買力和個人喜好同時也會左右這些大師們的創作意圖。畢竟這些人也是肉身凡胎,也需要考慮生計,只有當生計問題得到滿足時,才能更好地創作。
由于政府對市場的監管力度不夠、保護不力的情況下,致使大量三雕珍品流失和日趨減少,有的甚至通過被變賣或盜竊等手段被轉移到其它地區,流入他鄉,遠離它們的母體。據不完全統計,購買三雕產品的人之中中老年人多于年輕人,且這些人大都來自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
從以上幾點看出,徽州三雕從創作到銷售整個過程受市場影響很大。
(二)存在方式的競爭力弱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徽州三雕藝術的生存與發展都面臨新的挑戰,他們要不斷調整藝術、經營、銷售等模式以適應市場變化。徽州三雕從業者的存在方式大都以個人小作坊為主,他們生產力差,彼此獨立經營,相互合作不夠緊密。一些成規模的企業又因經營管理理念較為落后,創新力差,精品率低,難以適應市場的需求這時候就需要大家聯合起來,統籌布局,整合有效資源,如此以來,才能在市場流通過程中占據有利地位。
(三)以仿古為主,創新意識薄弱
如果你有心瀏覽一遍徽州三雕市場,不難發現,現在市場上出現的徽州三雕作品大都以仿古居多,內容較為陳舊,很難看到眼前一亮的作品。這些藝人大都搬用前人的構圖法則、故事情節、塑造方式等,其創作的作品與現代人的生活脫節,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這樣下去就如同我們每天去膜拜一個化石,時間久了就會發現此種行為沒有意義。當徽州三雕變成“化石”的時候,也昭示著已趨向滅亡。要想徽州三雕藝術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好地彰顯現代人的審美,我們要不斷提高創新意識,不斷汲取新的藝術形式與元素。同時還要與國際接軌。在創新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傳統,不能盲目求新,傳統和創新就像根與葉的關系,是緊密相連的,缺—不可的。
(四)繼承人逐漸減少的趨勢
隨著我國人民素質不斷提高,對于傳統藝術投入力度不斷加強,徽州三雕市場也呈逐漸復蘇的景象,市場需求量也隨之增加,且價格逐漸攀升。但徽派三雕傳承人一一后備力量卻很少,這不禁令人擔憂徽州三雕未來的發展。
徽州三雕作為一種具有獨特地域性的藝術形式,它是徽州地域自發自長的,為徽州勞動人民辛勤創造,所創造的藝術也為當地居民所享有,具有很強的民族氣息。它沒有系統的文字記載,沒有系統的雕塑理論作為支撐,只能靠師傅帶徒弟、徒弟再帶徒弟的方式進行傳承。“民間階層的工匠,包括為宮廷服務的藝人,他們較少受過經典文化的教育,基本上沒有識字和讀書的機會,一些技術性的經驗不可能采用文字形式記錄下來傳給后代。藝人之間、師徒之間的交流大多通過語言這一原始的、樸素的口承傳授方法,將工藝技術的規律、經驗介紹給接受者,以致一代代地流傳下來。”。
世間每種事物都有屬于自己的生命軌跡,徽州三雕藝術也不例外,沒有年輕人的加入,徽州三雕藝術會隨著老藝人的故去而逐漸銷聲匿跡。作為徽州雕刻藝人需要很好的工匠精神,而這些也正是現代的年輕人所缺失的,他們浮躁,沒有一顆沉穩的心,更不愿意與泥土、粉末、石灰、木屑等打交道,不甘忍受拜師三年沒有回報或寥寥無幾的待遇,有的甚至中途放棄,長此以往,徼州三雕藝術將面領著后繼無人的可怕窘相。
(五)過度依賴機械化
科技的不斷發展,高科技產品逐漸增多,各種雕刻工具應有盡有,如:三維雕刻機、鏤空雕刻機、單刀頭或多刀頭雕刻機、浮雕機、激光雕刻機、微型雕刻機、切割機、拋光機等工具,充斥在各個工作室角落(圖1)。特別是3D打印機、雕刻機的出現,給雕塑行業造成革命性的變化。世間所有的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利的一面。機械化的到來,提高了工作效率,減輕了藝人的勞動強度,反之則使得徽州三雕藝術機械化嚴重,作品的流于程式化,藝術價值縮水,其核心和精髓一一手工制作感越來越低。我個人認為,徽州三雕的繼承和發展,我們可以借助工具但不能依賴工具,只有將手工制作和工具完美的結合,保持手工制作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工具,才是三雕未來發展之路。
二、徽州三雕的發展
(一)傳統的徽州三雕保護
一種工藝的發展,須立足傳統,不做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徼州三雕藝術要發展,怎么保護好傳統徽州三雕是首要的問題,繼承傳統,更需創新,不能使變成標本,終日陳列在博物館。這就要求我們培養一些高質量的修復人才,完成往日三雕作品的養護工作。同時也可以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來建設電子虛擬博物館,如此以來,可以在多地同時展出,避免作品在展覽運輸過程中破損情況;利用新媒體建立微信公共賬號、官方網站、交流群、APP等多種途徑讓更多的人了解并投入到徽州三雕塑藝術。還要不斷加強政府對三雕藝術的引導和扶植,大力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人才的培養
一項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首當其沖就是人才的培養,人才對于任何一個企業來說都是第一資源,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對于徽州三雕來說,看這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無持續的生命力,重要的是有無合格且可持續的后備力量。我個人認為,人才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第一、在保持原有獨特性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三雕藝人們的綜合藝術修養、理論水平、創新思維、新科技的掌握能力,發揚工匠精神;第二、建立好有效的人才培養機制,建設好良好的團隊和梯隊。以往的師徒相授、口耳相傳的培養模式實現不了多出人才且人才質量高的局面。要進一步推動“產學研”合作,培養多而精的三雕藝人,在此基礎上,還要不斷提高科研能力,參與課題的研究,如參與國家藝術基金的申報工作,提高藝人們的創作積極性。第三、提高藝人們生活水平和工作室環境,前面已經提到,三雕工作室大都以個人作坊為主,各種設施不完備,特別是除塵設備,長此以往,對于藝人們的傷害是極大的(圖2)。需要國家建立健全藝人們的保障制度,加大財政投入。第四、鼓勵藝人們大膽創新,創造新的題材,新的形式,新的表現方法。創作出既能滿足當下入的審美、需求,又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世人的推敲的精品。
(三)為宅雕塑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精神生活需求不斷豐富,這個時候給徽州三雕提供了很好的機遇。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使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來到了充滿魅力的徽州,看到這些古老的徽派建筑上的三雕贊不絕口,并留有大量的影像資料。但遺憾的是由于保護文物的需要,這些精美的人類瑰寶,大家只能遠而觀之,少有機會帶走。我們應該繼承和利用傳統的工藝,古為今用,研發一些具有古老特色而又可以移動的作品,使徽州三雕作品更接地氣,進入千家萬戶,處于廳堂之上為現代人所享用。(圖3)
結語
徽州三雕藝術是人類共同的瑰寶,已經形成了成熟的藝術風格,它是徽商文化、民間藝術和教化功能的完美結合。它以獨特的地域性、藝術性承載著徽州文化的發展。我們要更好地繼承和發展徽州三雕藝術,利用好的現代社會新的機遇、新的便利條件、新的工藝、將徽州三雕藝術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