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梅
摘要:必須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在課堂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突出其主體地位,采用積極的評價方式,在家庭環境里鞏固,在社會環境中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口語交際;學校;家庭;社會
口語交際,應該是指特定的人,為了特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環境里,運用語音手段,選擇適當的內容、方式即時組成話語,雙方互動的信息傳遞、思想和感情交流的一種言語活動。學生的口語交際素養,也是其他各項素養的基礎和憑借,必須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一、在課堂教學中培養
1、采用積極的評價方式,增強交際信心。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評價,應重視考察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情感態度。《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評價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應重視考察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情感態度。”這就要求教師要從積極的角度去肯定學生,激勵每個學生交際的信心,具體做到:一要欣賞成功的學生,讓他們感受成功。對于表達能力和欲望強的學生,教師要及時對他們的發言表示祝賀,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二要鼓勵沮喪的學生,讓他們保住尊嚴。在課堂交際訓練中,難免有學生答非所問,勢必會遭到同學們的嘲笑,在無形中他們的身心會受到傷害。三要喚醒自卑的學生,使他們發現自己。班級中有一部分學生喜歡獨處,沉默寡言,常常陷入顧影自憐、自我封閉的境地。針對這部分學生,教師要專門為他創造表達的機會,讓他們感覺到老師并沒有遺忘自己,而是時刻關注著自己。四要愛護“出錯”的學生,使他們多受啟發。要讓“出錯”的學生看不到令人“膽戰心驚”的“叉號”,取而代之的應該是“問號”、“再仔細想想”等提示語或啟發性的文字,從而消除“出錯”學生的心理畏懼,他們會認真解決,或許主動向同學或老師溝通出錯的原因。
2、增強參與意識,突出交際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口語交際同樣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交流。要讓所有學生確定交際的地位。以學生為本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口語交際教學的立足點。在口語交際教學中,老師要盡可能多給學生以人文關懷,以滿足所有學生的交際需要,讓學生學會充分展示自己,并從中獲得自信和交際的樂趣。同時還要將口語交際教學滲透于各學科以及學生課余生活的各個方面。讓學生在動態的、生活化的,實用化的氛圍中大膽進行口語交際,使學生形成積極,富有成效的與人交往的能力和處理事情的協調能力,要讓每個學生承擔具體的交際任務。例如,講“傳頌愛的故事”這一節口語交際課時,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在小組內充分進行看圖練習說話,最后進行反饋。學生在小組內選擇了自己喜歡的一幅圖,一對一幫扶學困生、指導學困生。學生能說出自己看到的、聽到的、讀過的或者是親身經歷過的令人感動、使人難忘的愛的故事。
3、課堂是主要陣地,要充分利用好各個環節。課堂教學時師生教與學的雙向互動過程。要在雙向互動上下工夫,要營造一種和諧的氣氛。從語文教學的角度看,口語交際訓練的主渠道仍然是課堂訓練。因為課堂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科學有序的訓練。因此教師應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如在閱讀教學中,可組織進行分組學習,分組討論,圍繞老師提出的問題或自己感興趣的一個方面說出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提出不懂的問題或其他問題,由老師或同學解答,或解答同學的疑難。在這種互問互答中,通過師與生、生與生面對面的口語交際,可以豐富口語交際的知識,掌握口語交際的方法技巧,提高學生聽、說交往的能力。關注小學生、尊重每一位小學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是實現小學生與老師口語交流的前提。小學生與教師的口語交際,應是師生之間“教學相長”的導讀活動。然而過去,我們往往追求課堂教學結構嚴密、教學過程的流暢,把小學生的思維限制在預先設計的軌道上,生怕小學生越雷池半步,結果造成孩子畏難、害怕的心理,課堂教學毫無生氣,課堂的口語交際是一種“傳話”,猶如“一潭死水”,沒有活動,沒有激情。那么應該如何關注小學生,實現小學生與老師的和諧對話,消除小學生的害怕心理呢?教師首先應鼓勵小學生大膽說話,要把自己當作小學生的朋友,態度和藹可親,說話熱情而富有童趣。比如:第一節課師生見面,可以先作自我介紹,然后熱情洋溢地說:“同學們,跟大家在一起,我心里很高興。你們愿意向老師介紹自己嗎?”短短幾句話,使孩子們縮短了與老師的心理距離,產生了一種與老師交談的欲望,為大膽“說”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在社會環境中提高
口語交際不能只局限于課堂,還應讓它走出課堂,輻射到校園的生活,并走向社會,成為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為了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于是我采取了以下這些途徑。讓學生大膽與各位老師交往。有的學生性比較膽小,不善于和陌生人交流。有一次班里的小黑板掉了,筆者特意讓一位平時不善于交際的學生到門衛處借個釘錘,并告訴他注意禮貌。通過這樣一次簡單的交往,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和交際能力。讓學生學會與陌生人交往。作為青年教師,筆者經常會接受一些小記者采訪任務,這也是鍛煉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好機會。在采訪過程中的問路、找人無一不是鍛煉的時機。
三、在家庭環境里鞏固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他們的第一任教師。學生說話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語言環境的影響”。一方面,通過各種途徑,提醒家長重視對孩子進行早期口語交際訓練,要求家長忙里偷閑做孩子的忠實聽眾,可以讓孩子把自己一天的所見所聞(班級、路上聽到、看到的新鮮事),說來聽,內容不限,形式不拘。二是設計一些口語家庭作業,讓學生在家庭中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布置家庭作業“打電話”讓孩子和媽媽“打”電話,爸爸做評委;讓孩子和爸爸“打”電話,媽媽做評委;讓爸爸和媽媽“打”電話,孩子做評委。
總之,要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這三大能力,既要抓住課堂、學校,又要延伸到家庭、社會,滲透到學生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在學習、生活、社會的實踐中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為學生一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