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英華
摘要:語文科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項內涵豐富,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是一個新穎而艱難的課題。我們要力求提高全社會的創新意識,探討其規律,營造創新環境,緊密結合中小學教學實際,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作為目標,進而落實并推進創新教育,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發展思維
歌德說:“要教會學生用兩只眼讀書,一只眼看紙面上的話,一只眼看紙的背后”。他還說:“劣等的教師向人奉送真理,優等的教師教人發現真理”,這些話都說明了一個問題: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教給學生的思維方法,培養他們的思維品質。所謂思維品質,它是人類思維活動智力特征的表現。思維品質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即人的思維廣度、深度、靈敏度、批判性、獨創性。培養學生思維品質就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智力的主要途經。
一、設計探索機會,激發創新思維
創新能力,依靠創新思維。心理學告訴我們:創新思維就是根據一定的目的、任務,在頭腦中創造出新事物的心理過程,它是創造力的核心。創新思維能產生前所未有的思維成果。因此,語文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筆者在一次看圖作文輔導中,要求以圖中的“蠶”為對象,充分發揮想象,自己命題作文。學生動筆前,筆者拿出事先準備的輔導資料,比較全面地介紹了蠶的生活習性、它為人類作出的貢獻以及古往今來贊美蠶的一些詩句,最后講蠶的一生的結局。相關資料介紹完后,學生迅速開始構思。
作文收上來后,令筆者頗感欣慰的是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做到了有話可寫,而且不少學生在作文里紛紛贊美了蠶的獻身精神。但是,讓我感到出乎意料的,是有6位同學與其他贊美蠶的同學截然不同,他們認為蠶的一生是可悲的。其中最為精彩的一篇的小作者認為,蠶不思進取,飽食終日,最后作繭自縛,自己毀滅了自己。并由蠶聯想到生活中的人,蠶沒有“自己”毀滅“自己”的意識,而有意識的人明知會毀滅自己,卻仍作繭自縛,其結果比蠶更可悲。學生由蠶及人,文章自圓其說,閃現了智慧的火花。小學五年級的學生能有這樣的認識,的確難能可貴。由此看來,語文教學不怕學生做不到,就怕教師“想”不到,這個“想”,就是給學生設計探索的機會、給學生提供表現的舞臺,是使學生產生創新思維的方法和技巧,新時代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在此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二、抓關鍵詞句,培養學生思維的準確性
《荷塘月色》開頭有一句話:“我心里頗不寧靜”,這是課文的文眼。我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用“頗不寧靜”這個詞組,為什么不說“我心里煩躁”、“我心里不安”“我心里苦悶”、“我心里難受”?這個句子反映了作者當時什么思想?它和課文的情感基調有什么關系?它在課文中起什么作用?我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當時的思想來理解,這篇課文寫于1927年7月,中國發動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兩次反革命政變,白色恐怖籠罩全中國,參加革命還是不參加革命?作者正處于苦悶彷徨之際,他心中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因此,作者心中出現了不寧靜,“頗”是比較的意思,這個詞點出了這篇課文的感情基調不是明快、開朗的,而是比較憂郁的。正是在這種精神狀態下,作者筆下的荷塘月色,淡淡的月色,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的喜悅是淡淡的喜悅,這淡淡的喜悅又夾雜著淡淡的哀愁,淡淡的月光、喜悅、哀愁和作者的心境是一致的,作者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現實,這種不寧靜的心境是黑暗現實引起的,不是生活中的小事引起的,用“苦悶、煩躁、不安、難受”,不能準確地反映作者的思想,這些詞也沒有“寧靜”文雅恰當,通過分析,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準確性。
三、注重學法傳授,強調個性化
教與學是課堂教學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學中“授人以漁”的學法指導,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使其成為知識獲取的主人。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有的老師喜歡搞“統一”,統一的思路、統一的學法、統一的思想感情,以此套住學生,壓抑了學生的思維,壓抑了學生的個性,學生的思維、個性得不到發展,更談不上創新了。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除了要注重學法傳授,還要強調個性。可先由教師典型示范,展示學法,再舉一反三,讓學生進行知識遷移,悟出學法。學生的智力、理解 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這更能體現出學生的創造性。學法指導要強調個性化,還必須通過思維訓練,教會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因課而異,因人而異,充分發揮個性,增強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
1、讓學生在積極參與討論中,培養獨立性的思維能力。 從教與學的關系來看,教是外因,學是內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葉圣陶先生強調指出:“教師要讓課堂活起來”。怎樣才能讓課堂活起來呢?這就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全方位參與,師生 之間、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助、多向交流,課堂方能真正“活”起來。據此,教師要做到真正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探求獨特的見解和答案。
2、拓寬學生思路,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發散思維又稱求異思維,它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可以突破常規,從多方面尋求答案。在教學中,要變“教師問——學生答”為“學生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一個完整、獨立的思維活動應當包括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兩部分,“提問”是整個思維活動的前一部分,“答問”則是整個思維活動的后一部分。如果總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機械地回答問題,那么學生的整個思維活動就是在教師控制下被動完成的,哪談得上自主發現、解答問題,進行發散性思維呢?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不斷地變換角度,充分利用學生的舊知,創設思考、討論的情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會 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以培養發散性思維能力,發揮個性創造力。
總之,語文科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項內涵豐富,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是一個新穎而艱難的課題。我們要力求提高全社會的創新意識,探討其規律,營造創新環境,緊密結合中小學教學實際,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作為目標,進而落實并推進創新教育,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