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國云
一、一則值得我深思的案例
一節自習課時,高一306班的馮X同學來問我一個數學問題。我在分析時,發現她始終關注的不是題目而是我,我剛講了幾句,她突然恍然大悟地說:“哦,我懂了。”“懂了?”于是我讓她自己分析一遍解題思路,結果發現思路仍是錯的,她顯得很不好意思。接著,我就她解題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再進行分析時,發現她羞愧得不知所措,之后問她:“現在明白了嗎?”她驚慌地說:“好像差不多了。”我奇怪地問:“什么是差不多了?”她語無倫次地說:“就是好像知道了。”“好像知道了”就意味著可能還不清楚。于是,我讓她重做一遍,一直到確定她沒有出錯,才稍覺放心。她臨走時我問她:“今后若碰到類似的問題,自己能解決嗎?”她忐忑不安地說:“應該沒問題吧。”“應該沒問題”,是不是意味著可能還有問題呢?我剛放下的心一下子又提了起來。
二、對案例的分析與反思
學生問老師問題的時候為什么心理包袱如此之重呢?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事后,我對高一306班部分學生進行了調查,主要內容是:①為什么有問題寧愿問同學,不愿問老師?②為什么和老師交流時會緊張?③為什么與老師探討時要不懂裝懂?④為什么在老師面前不敢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⑤為什么和老師交流會感到畏懼?
調查結果讓我大吃一驚,具體集中在:①“不愿問老師”,主要是覺得知識老師上課都講過,再問,害怕老師責怪自己上課不認真;②“緊張”主要是覺得老師威嚴,是下意識的;③“不懂裝懂”主要是覺得老師都講過好幾遍了,而自己居然還聽不懂,害怕老師的責罵;④“不敢發表自己意見”主要是覺得老師“神圣不可侵犯”,出錯了丟丑;⑤“畏懼”主要是覺得教師平時很嚴肅,對學生也很嚴厲,有的還是學校領導。這些沉重的心理包袱就成為師生間和諧交流的最大障礙,學生寧愿遇到老師繞著走,寧愿遇到問題不懂裝懂。學習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越積越多,學習效果怎么好得起來?
反思自己,平時在學生面前神情嚴肅,不茍言笑,學生難以親近;在教學過程中,有點急于求成,解答學生的問題缺乏耐心,學生怕傷自尊;在教學中,我在學生心目中有一定的威信,學生不愿意暴露其短處。
三、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的策略
1.放下架子,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親其師,信其道。”師生之間,有“師道尊嚴”思想是可以理解的,但師生一場,本身就是一種緣分,除去師生關系,還可成為朋友,抑或成為父(母)子(女)、兄(姐)弟(妹)關系,把握好度即可。新課程改革理念強調,師生之間應建立起一種平等的、協作的、和諧的關系,教師只有把自己擺到與學生平等交流的位置,才會了解學生,理解學生;只有師生之間多多溝通,才會讓學生了解教師,喜歡教師,進而樂于學習。
2.深入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師生之間天天見面,為什么學生卻這么害怕自己的老師?我認為關鍵是我們與學生間太過疏遠。上完課后,除了關心他們的成績,我們是否還關心過他們的生活?我們是否還關心過他們的心情?我們是否還關心過他們的健康?我們了解他們的想法嗎?我們理解他們的需求嗎?我們是否在他們有困難時及時出現在他們身邊?我們是否在他們迷茫的時候及時指點過他們?我們是否在他們痛苦的時候及時安慰過他們?我們是否有過冤枉自己學生的行為?我們是否有過在他們不愉快時“雪上加霜”的行為?其實,大多數學生知道我們內心深處是關愛他們的,但平心而論,我們對學生的關愛還是不夠的。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僅關注他們的文化知識是不夠的,應該關注他們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因此,我們必須深入學生之中,做他們的知心朋友。
3.坦誠相待,做學生的貼心人
交流基于信任,信任在乎坦誠。“人無完人”,教師也會有講錯話、做錯事的時候;教師也會有解不開的結、做不出的題。學生也應該像對待朋友一樣理解教師、包容教師。這樣,教師就不必在學生面前刻意偽裝自己,坦誠相待,方能和諧交流。
4.學會交流,融化學生心理堅冰
當學生找教師溝通交流時,教師一個不起眼的動作、一句不在意的言語、一個細微的表情,都極有可能被敏感的學生捕捉到。教師要融化與學生交流的心理堅冰,化解交流障礙,注重細節,從一言一行做起。
總而言之,教師所從事的事業是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服務,是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基,用心交流是教師教化學生的重要途徑。只有消除交流障礙,為學生在成長的道路解決困惑,學生才會健康成長。一句話,抑或是一個表情,都有可能影響到學生。因此,與學生交流,我們當慎重之。
(作者單位:湖南省株洲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