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俊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是教育教學的重點內容,是打好學生的語言基礎,鍛煉他們表達能力的有效措施。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啟蒙時期,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推進,小學語文教學在關注教學質量和學生成績的同時,還要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學理念。通過語文課堂知識的傳授,樹立學生的愛國情懷,激發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真正提高他們的德育素養,促進全面發展。
在教學改革的新時期,我國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了有關教學的新思路,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強調語文教學要注重對學生德育素養的培養,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都是經過反復論證的文章,作品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內涵,對學生的德育素養的提高具有積極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師是學生的領路人,在新課程體系的建立下,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深刻思想,確立教學的目標,逐步培養學生的德育素養,從而為社會輸送更多的人才。
一、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滲透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學對德育有了全新的認識,并在教學中加強了對它的滲透,但是由于傳統思想的束縛,目前德育教學還存在很多不足。
1.教學方式出現錯誤
德育是對學生思想修養的提升,它是潛移默化的教學活動,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不是每篇文章都適用于德育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計劃頒布后,很多教師還沒有掌握德育教學的精髓,對其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往往為了德育教學而教學,德育滲透變成了死記硬背,存在教條化的傾向,忽視了德育教學的真正含義。
2.教師定位出現錯誤
教師是教育教學的主導者,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一些教師對自己的定位存在偏差,他們認為自己只是知識的傳遞者,而沒有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教師是學生模仿和學習的榜樣,他們的行為直接影響學生的行為,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過程中必須多與學生進行溝通,找準自己的定位,防止角色出現偏差。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有效方法
1.善于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德育思想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研究并結合學生特點和教學目標選出的文章,其中蘊含著與德育教學有關的重點。教師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哲理,對字詞和句子進行研究,彰顯其中的深刻內涵。例如,“孝”這個字就包含著眾多的德育思想,其本身就有“孝順”的意思,孝順現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對這些與德育教學有關的字詞進行推敲,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良好的德育素養。
2.精心設計,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
語文教學中體現德育的唯一途徑是滲透,將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引導在對課文的講解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間接受這些思想。語文教師必須對教學過程進行精心的設計,結合學生的個性和學習特點,逐步滲透德育教學理念。教師可以針對文章內容,對課文寫作的背景進行介紹,帶學生進入德育學習的情境,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例如,課文《虎門銷煙》中說“虎門銷煙”發生在1839年6月3日,學生對當時的歷史環境不了解,教師應該結合當時的國情介紹清王朝統治情況,向學生普及相關法律,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3.注重細節,在行為上體現德育
“細節決定成敗”,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文化的滲透必須在關注課本知識的同時,把握細節的作用,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有關德育的滲透。比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通過口語訓練、情景對話的方式教導學生如何使用禮貌用語;通過指導學生保持書面整潔、課桌干凈,激發學生愛護公物的意識;通過小組合作答題等方式使學生感受到同學之間互相幫助、互相友愛的重要性。此外,教師要提高自己的行為素養,起到榜樣該有的作用。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作為教學的基礎課程,對漢語文化的傳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德育教學已經成為教學關注的焦點。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轉變固有的觀念,在教學中滲透德育知識,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深刻哲理,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培養,并注重對教學過程的精心設計,把握住每一個教學細節,從而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少卿.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思考[J].學周刊,2015,(6):91.
[2]宋瑞瑞,任美蓮.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現代教育科學,2015,(2):73—74.
[3]黃藍紫.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8):20—23.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安樂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