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萍
摘 要: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通過合作來進行學習。合作是現代社會人際交往中的重要課題,一個學校是一個團隊,一個教研組更是一個團隊。要想在教學中不斷提升自己,必須要學會合作。
一個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合作精神是人人都要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作為小學教育的實施者,小學教師要教會學生合作,自己首先要學會合作。那么,小學教師如何合作呢?
一、學科內合作
學科內合作是指同一學科的同一年級或不同年級的教師之間的教學合作,它可以促使教師之間學習互升。每個人的成長環境、接受的教育和生活閱歷各不相同,所以在合作中每個人迸發的智慧閃點也是不同的。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等方面也存在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教師之間的交流會產生新的火花,從而產生新的思想,產生“1+1>2”的效果。
二、學科間的合作
學科間的合作即“跨學科合作”。過去各學科教師常常以“隔行如隔山”為理由自我諒解對其他學科的陌生,不同學科在教研上無“對話”。其實,不同教師之間的合作,可進一步加強對各學科教材內容的共同分析研究,有機整合其他學科中的相關知識,利用、借鑒其他學科相關知識和教學方法,實現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及教育觀念、方式方法的融合貫通,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
教師間互相聽課、評課是教師合作最有效的形式,是教師提高業務水平的有效途徑。同事之間可以相互學習,相互促進。老師的教學理念在聽評中升華,教研能力在聽評中加強,技能技巧在聽評中產生,業務水平在聽評中不知不覺中提高。聽課者應該事先了解授課者的教學內容,先預習一下,掌握重點、難點。設想一下,假如讓我教這樣的課,準備怎樣教,以便聽課時有個對比。在聽課過程中以及聽完課之后,聽課教師要與授課教師進行切磋。首先,授課教師要進行自評,對自己所上過的課進行綜合評述。在點評時,力求說出自己的一點感受、一點反思、一點認同或者一點求異。我們應做到肯定、發現授課教師的創新與改革之處;同時,我們也要指出授課教師的不足之處,并提出改進的方案。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流是教師合作必不可少的形式。每位教師的成長環境、教學經歷、社會閱歷等因素是不盡相同的,每位教師有自己的教學經驗,其中有共性,也有個性。只要每位教師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經驗跟其他教師進行交流,大家都能從中獲益,從而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三、學校內全體教師之間的合作
(1)集體備課是小學教師合作的最基本、最廣泛的形式。在集體備課中,教師全員參與,相互借鑒,相互啟發,集各家之長,避自己所短,既成長了教師,也發展了學生。集體備課要做到“三定”: ①定人:明確主講人;②定地點:確定集體備課地點;③定內容:每一次備課活動先擬訂備課內容。集體備課要做到“五備”:①備課標:在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和《教師用書》的基礎上,細化教學目標;②備教材:從知識的聯系中構建知識網絡;③備學生:既發揮學生學習潛能又預測可能遇到的困難,制定教學方案;④備教法:根據不同學科特點和學情特點,采取有效手段,誘發學生思維、鼓勵主動參與,提升學生學科能力以達教學效果的最優化;⑤備學法:根據不同學科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逐步教會學生學習所教學科知識的基本方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集體備課要做到“五明確”:①明確重點、難點及其突破口;②明確知識、能力生長點;③明確思維障礙點;④明確學科知識交叉點;⑤明確與學科、技術、社會的鏈接點。集體備課要做到“六統一”:①統一認識;②統一進度;③統一要求;④統一內容;⑤統一作業;⑥統一考查。
(2)新老教師“結對子”是小學教師合作的重要形式,是促進新教師盡快成長的有效途徑。老教師的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他們有著無私奉獻、任勞任怨的高尚精神,他們是學校的教學骨干和寶貴財富。而新教師的專業基礎扎實,現代技術水平比較高,觀念新,他們是學校發展的后備力量,是學校的希望。新教師和老教師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因此,新老教師結成對子是十分必要的,兩者共同發展,共同進步。教師成長的秘密是經常進行積極的自我反思,這是因為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變量太多。優秀教師的成長史表明,他們的性格、經歷、教學風格等都不相同,唯一相似的是他們都有經常反思的習慣以及不斷追求卓越的品質。雖然情境是獨特的,不可能完全重復,但教師面臨的情境構成因素是相同的、相通的,可以通過思維的共性去感受、評價、分享。
總之,教師之間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教師健康成長、發展和提升的非常有效的途徑。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湯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