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學富+廖偉業+侯劉起+張清
【摘 要】本文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為例,從“問題研究”內容的選擇、“問題研究”內容的組織、“問題研究”內容的呈現三個方面對高中地理教材進行“問題研究”模塊分析,并從中獲得一些教育教學啟示。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材 “問題研究”模塊 分析 人教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B-0130-02
一、“問題研究”內容的選擇
(一)關注時代問題。“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是高中地理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人教版高中地理“問題研究”內容的選擇正是基于這一基本理念,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時代問題。“人教版地理必修1”中五個章節“問題研究”模塊依次關注的問題分別是:宇宙空間資源開發(月球)問題、城市熱島(環境)問題、水資源開發問題、圍海造陸(環境)問題和城市環境綠化問題。
(二)注重遷移應用。“問題研究”模塊設置在每一章的最后面,在內容上符合每一章的主題,與正文的知識密切相關,也就是說“問題研究”的內容是正文知識的遷移和應用。例如,在學習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之后,學生已經掌握了熱力環流的知識,遷移應用這部分知識,去探討城市熱島效應的問題,即“為什么市區氣溫比郊區高”;在學習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之后,學生已經認識了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的知識,遷移和應用這部分知識,去探討利用南極洲的淡水資源解決沙特阿拉伯的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即“如何利用南極冰山解決沙特阿拉伯的缺水問題”。
二、“問題研究”內容的組織
(一)結構脈絡清晰。“問題研究”內容的組織結構基本可以分為三部分:問題背景和研究思路、知識拓展、問題反饋。在問題背景和研究思路中首先是給出相關的材料導出問題主題,然后是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提供研究思路,即給出了一個研究的方法指導;在知識拓展中是給出2到3個資料模塊(“為什么市區氣溫比郊區高”中模塊名稱是“讀圖分析”),每個資料下設資料分析模塊;在問題反饋部分,每個主題的欄目名稱因問題的類型而不同,如“月球基地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問題反饋名稱是“分工設計、完成對接”、“崇明島的未來是什么樣子”的問題反饋的名稱是“分析預測”。
(二)基于探究過程。教材在“問題研究”模塊中都提供了研究的思路,體現了基于探究過程的特征,即以學生的思維過程來設計問題,組織材料內容。以“為什么市區氣溫比郊區高”為例,這個主題給出的研究思路是:首先,“讀圖認識什么是城市熱島效應”;其次,“搜集、閱讀資料,分析城市熱島效應的形成原因”;再次,“討論城市熱島效應給城市帶來哪些影響”;最后,“提出減弱城市熱島效應的建議”。
基于這個探究過程,與研究思路相對應的材料內容是:“讀圖認識什么是城市熱島效應”對應“讀圖分析”下的資料1;“搜集、閱讀資料,分析城市熱島效應的形成原因”對應“讀圖分析”下的資料2;“討論城市熱島效應給城市帶來哪些影響”對應“讀圖分析”下的資料3;“提出減弱城市熱島效應的建議”對應“提出建議”模塊“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減弱城市熱島效應”。
三、“問題研究”內容的呈現
(一)問題類型多樣。“問題研究”中的問題呈現出多樣化的類型。楊愛玲提出“問題研究”有暢想型、反思型、分析型和論證型。類型多樣的問題類型有利于對學生的多種思維能力進行培養。暢想型問題側重于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反思型問題則注重對學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培養,分析型問題側重于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的培養,論證型問題側重于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地理必修1”為例,五個章節“問題研究”所屬類型分別是:“月球基地應該是什么樣子”屬于暢想型問題;“為什么市區氣溫比郊區高”屬于分析型問題;“如何利用南極冰山解決沙特阿拉伯的缺水問題”屬于論證型問題;“崇明島的未來是什么樣子”屬于暢想型問題;“如何看待我國西北地區城市引進歐洲冷季型草坪”屬于反思型問題。
(二)創設問題情境。“問題研究”是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了一種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境。學生能夠在問題的情境中,思考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獲得一種直接的體驗。“問題研究”情境化有利于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從被動接受學習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問題研究”的情境化,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思想,既注重過程和體驗,也有利于學生三維目標的綜合培養。例如,在“如何利用南極冰山解決沙特阿拉伯的缺水問題”中,通過文字語言的描述和直觀的沙漠環境和南極冰山照片,學生可以通過思維、想象營造出自己身在沙漠和南極的情境,獲得間接的體驗。
四、“問題研究”的啟示
“問題研究”模塊在新教材中的創設,貫徹了新課改的理念,同時也對地理教師的教學產生了一定的挑戰。通過對地理教材的深入分析,我們獲得了一些啟示。
(一)關注時代問題,開發校本案例。“問題研究”模塊內容選取了與社會生活密切聯系的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時代問題,體現了關注時代問題的特征,體現了地理學科培養現代公民的題中應有之義,可以促進學生成長為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為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主動關注時代熱點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為什么市區氣溫比郊區高”主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有關“碳排放”的時代問題。由于不同地區、學校、學生的情況不同,“問題研究”中的主題案例并不能適用于這種差異。因此,在關注時代問題的同時,教師和學生可以有意識地收集相關主題素材,開發出合適的校本案例。例如,《火星救援》電影的熱映引發了人們對火星的關注熱,因此教師可以將“月球基地應該是什么樣子”的主題轉換為與火星基地有關的主題。
(二)完善知識體系,注重遷移應用。“問題研究”模塊是正文知識的遷移和應用,正文部分包含的地理知識、地理原理、地理規律是否掌握是能否進行“問題研究”的前提。“問題研究”的實施可以看作對學生已有的學科基礎、知識體系的檢測和進一步完善。因此,教師在“問題研究”的實施過程中可以以其中的相關問題為中心,一步步引導學生按照相關的學科知識邏輯,依據已有的知識遷移應用,逐步深入探究某個問題中蘊含的地理原理、地理規律,來檢測和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例如,在“月球基地應該是什么樣子”中有關月球滿足人類生存的條件的相關問題,其實就是前面章節中“存在生命的行星”相關知識的遷移應用。
(三)基于探究過程,培養綜合思維。“問題研究”模塊以學生的思維過程來設計問題,組織材料內容,提供了研究的思路,體現了基于探究過程的特征。探究過程是思維過程的外在表現,思維過程內隱于探究過程之中。地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從整體性的角度運用地理知識、原理去解決相關的地理問題。為此,教師應按照問題研究的思路實施教學,在探究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例如,在“如何利用南極冰山解決沙特阿拉伯的缺水問題”的問題研究中,可以按照探究過程實施教學,在分析“沙特阿拉伯水資源短缺的原因有哪些”時,既要從自然地理條件分析,又要從人文地理條件分析。
(四)注重活動教學,提升實踐能力。“問題研究”模塊屬于活動性課文,它的設計體現了“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的高中地理新課標理念。同時也符合杜威的“做中學”、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論,為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開展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創設情境,在情境中鍛煉學生地理實踐能力。例如,在“為什么市區氣溫比郊區高”的主題教學中,可以采用地理調查的方式實施,對所在城市進行“城市熱島效應”的調查研究。
總之,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問題研究”模塊的實施需要地理教師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育技術的不斷更新,以及學生的學習需求也在發生變化,在教學中如何適應這些變化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值得廣大地理教育工作者思考。
【參考文獻】
[1]楊愛玲.普通高中實驗地理教科書(人教版)中的“問題研究”設計[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4(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喬學富(1987— ),男,河南安陽人,廣西師范學院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學地理教學;廖偉業(1968— ),女,廣西橫縣人,廣西師范學院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地理教學;侯劉起(1986— ),男,河南駐馬店人,南寧市第一中學科研處副主任,碩士,研究方向:中學地理教學;張 清(1975— ),女,廣西南寧人,南寧市第一中學工會主席,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地理教學。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