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龍梅
摘 要:英語是高中教學階段一門尤為重要的語言學科,而寫作又是高中英語教學中的一大重點內容,在各類考試中都占據著相當大的地位。高中英語寫作既是師生有效互動的體現,又是新課改下對高中英語課程的新要求,提高英語寫作能力是衡量學生英語水平高低的標準。學生要想寫好一篇英語作文就必須在單詞、句型、語法以及結構上做好充足的準備。通過寫作訓練,不斷積累,能夠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英語學生寫作中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提升英語寫作技巧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英語 寫作技巧 訓練 提升策略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學科,學生學好英語是為了更好的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這種語言。當前信息時代下,英語被人們廣泛運用到各種社交場合,所以英語學生學習就顯得尤其重要,而寫作又能夠更好發揮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作文分數,必須要有針對性的開展英語寫作加強的訓練,并采取有效的提升策略,從而不斷提高高中生的英語寫作水平。
1 高中英語學生寫作中的問題分析
1.1沒有認識到中外文化的差異性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寫作能力不能有效提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忽視了中外文化的差異。在寫作過程中,由于英語的表達方式都是簡單直接的對主題進行論述,對個人觀點也都是直接表達,然而我國則是比較喜歡用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來進行情感表達[1]。此外,高中生寫作方面的問題,英漢文化的背景與思維模式不同出現的審題偏差,從而造成的跑題、離題的狀況。這些都是學生在寫作時無法對主題的表述不明確,論述不能緊扣主題,寫出來的文章觀點模糊,不符合英語的語言習慣。
1.2缺乏詞匯量
單詞是英語學習的基礎,學好英語就要從單詞開始學起,而詞匯又是構成句子的基本要素之一,學生詞匯量匱乏,所要表達的內容就無法用恰當的英語詞匯體現出來,只能用一些簡單的詞來代替。就當前高中生的英語水平而言,很多學生還是初學時的狀態,翻來覆去只會使用幾個詞匯,從而導致作文的語言表達形式非常單調,沒有韻味。
1.3句式句型極少使用
一篇優秀的英語文章,句式句型的運用占據著很大的作用。高中英語寫作中,學生所使用的句式一般是“主謂賓”、“主系表”等簡單的句式,一篇文章讀下來幾乎看不到其他句式的使用[2]。定語、狀語從句以及倒裝句的使用更是少之又少,即便偶爾使用錯誤率也非常高。而且句子、段落之間的連接也不緊密,連接詞只會想到but與and這樣簡單的。
2 提升高中英語寫作技巧的策略
2.1加強閱讀,積累寫作素材
高中生要想提高英語寫作能力,首要任務就是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英語閱讀量,從而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才能為英語的寫作提供基礎[3]。提高英語閱讀量的途徑非常多,一般可通過閱讀英語文學作品來實現,也可以讓想觀看相關影片。如,電影《泰坦尼克號》中有這樣一句經典臺詞:“Winning that ticket,Rose was the best thing that ever happened to me.It brought me to you ”,教師看讓想找出固定搭配“happen to”“bring ...to...”還可以借此鍛煉學生的寫作翻譯能力,比如“bring…to…”的主語和謂語都是人,此處就可以譯為“與 ……相見”。
2.2多進行仿寫與續寫
模仿能力強是學生的一大特點,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對一些優美的句子或學生感興趣的段落與故事,教師要鼓勵和引導學生試著仿寫句子或續寫文章故事等。在加深學生對文章理解的同時,有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仿寫的句子或段落,教師要經過篩選處理,選擇有意義的、仿寫性高的[4]。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讓學生自由模仿、自主創作。如,在仿寫句子“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box was then put on a car for London,which was the most important city of UK ”,此句考查的是There is no doubt that+定語從句。教師讓學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礎上對其仿寫,同時要注意此固定句式的結構,主句與從句是時態要保持一致。
結 語
總之,提高高中生的英語寫作能力對學生英語的學習與考試有很大幫助,是增強學生英語水平與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所以在實際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創新教學理念與方法,認真分析高中英語寫作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的提升高中生英語寫作能力的策略,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本金.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現狀與改進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10):31.
[2] 沈妮娜.合作學習,提升高中英語寫作教學質量[J].中學課程資源,2017(06):7-9.
[3] 何小華.淺談高中英語寫作技巧[J].學周刊,2017(27):127-128.
[4] 鄢麗娜.高中英語寫作技巧教學探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