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海英
摘要:小學數學作為一門基礎的學科,是學生一生學習中必要掌握的基礎,數學是學生邏輯思維構建、想象思維延伸、創新意識啟發的重要元素,然而目前的教育質量仍舊參差不齊,學生的成績相距較大,部分學生的數學能力較強,部分學生面對數學的知識總是摸不著頭腦,且成績較好的學生容易形成思維定勢,對數學的理解較為淺薄,難以將數學遷移到生活中得以實踐應用。綜合以上種種的教學問題,教師應圍繞素質教育指標,系統化的展開數學的素質變革,推動學生走上主動的探究舞臺,鼓勵學生積極的闡述對數學的見解,表述數學的猜測觀點,牽引學生的數學思維發散,逐步提高學生的數學思辨水平。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問題;解決方法
引言:教育問題一直是國家關注的重點問題,教育中過分的關注學生的書面成績,長期的應試教育干預,導致教師的傳統認知理念根深蒂固,學生也處于被動的求知地位,難以自主的展開數學的聯想,遇到問題較為依賴教師,抽象的數學問題制約了學生的成長進步,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基礎水平,順應學生的心理訴求,導入學生能夠輕松理解的知識內容,融合趣味的條件,以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及時的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消弭數學的認知障礙,走出數學的認知誤區,走進數學的探究情境中,由淺入深的展開數學的思考分析,以課堂互動的積極展示,促進學生互相幫扶共同進步。
一、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合理的課堂互動教學
教師占據課堂上大部分的時間,幾乎僅留存幾分鐘讓學生獨立思考,甚至在數學任務較多的情況下,教師一堂課,從頭至尾都是一個人在口頭描述,學生鮮少去闡述數學的觀點,且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擔心自己的意見太過淺薄,反而被教師嘲諷,課堂互動的機會少,學生們心中存疑不敢發言,教師教育的計劃推進都是憑借自己的主觀臆測進行的,因此就有了“你們這屆學生……”的言論,要知道每一屆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他們都是不同的個體。
2.缺乏系統性的教學目標
現階段,教師在對知識的傳授時往往是按照課本的內容照搬,課本中有什么樣的內容,教師就將怎么樣的知識搬上黑板,往往照本宣科,沒有獨到的知識見解,致使教學課堂非常死板,創新意識不足,課本中的內容往往也無法連貫的進行講解,致使學生對課堂教學無法提起興趣。這樣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的是起到負面效果的,教師的教學計劃得單一,教學內容的零散,對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起到了負面的影響。
3.重視成績的高低,忽視素質的培養
迫于升學考試的壓力,學校往往將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優劣的標準,而當今社會最為重視的綜合素質能力卻往往得不到重視?,F階段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數學老師往往也是以數學成績來判斷學生的各個方面成績,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往往無法體現。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改善措施
1.珍視教學生成,交流個性思維
葉瀾教授提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如筆者讓學生解答這樣一道數學題:王大媽家新買一臺柜式空凋,他的外包裝是一個長0.6米、寬0.3米、高1.8米的長方體紙盒。做這樣一個紙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硬紙板?(接頭處可忽略不計)一般的解法都是這樣的:(0.6×1.8+0.3×1.8+0.6×0.3)×2=3.6(平方米)或0.6×1.8×2+0.3×1.8×2+0.6×0.3×2=3.6(平方米)。但在批閱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一個學生的計算方法卻與眾不同:0.6×0.3×2+(0.6+0.3)×2×1.8=3.6(平方米)。于是我在習題講解時特意把他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讓學生結合長方體及其展開圖對這種計算方法進行分析和討論。學生最終明白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也可像計算圓柱體表面積那樣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積的和。我也不失時機地滲透“化直為曲,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引導學生把長方體和圓柱體進行聯系和比較,找到兩者之間的聯系,把長方體和圓柱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統一起來,使學生對這一數學知識的認識更加深入,思考更加深刻。
2.加強課堂的應用題訓練、提高思維能力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學習小學數學應用題也是一樣要加緊練習,多做,多思考。學生們就會感到數學應用題其實很簡單。首先在課堂中教師要把學生要掌握解題的技巧讓學生們總結出來,然后再進行有效的教學實踐,就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如:雙休日爸爸要帶小名去登山。從山底到山頂全程有7.2公里,他們上山用了3個小時,下山用了2小時。上山、下山的速度各是多少?在解答這道應用題時,教師在訓練時可以采取學生競賽的方式來解答,讓全班分為5個組進行解答比賽,給相同的時間去解答,激起學生學習的好勝心,更加努力去思考。另外教師也可以經常組織課外游戲,比如“1、2、3木頭人”的游戲,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勞逸結合,更在課外提高了學生的反應力、思維能力。
3.積極創建開放式課堂
課堂教學實施開放性原則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意識和能力的前提和條件,也是學生思維創新的催化劑。如學習“步測和目測”。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抽象的能力較弱,在教學中更要注意這一點。如教學加減法的應用題,可帶著學生走進學校的小型植物園,甚至是校外,讓學生把看到的花草樹木,編成加減法應用題。使他們的思維變得具體形象,有思考的著點。適當的提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去解決。盡管他們發現的是前人早已發現的知識和規律,但是他們的發現是建立在原有知識、經驗、興趣、愛好上的,不僅知識掌握的更為牢固,而且在學習中提高了學習的能力,探索中掌握了獲取知識的方法。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學生以后數學學習的基礎,教師需要認識到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逐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保利.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J].網游世界云教育,2014(19).
[2]張杰.當前小學情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3).
[3]徐丙岐.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