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靖
摘要:初中教育領域的新課程改革取得了顯著成就,語文教師的教學思路發生了重大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單一固化,使學生的很多想法沒有機會進行表達,教師始終沿用“灌輸式”指導方式,要求學生完成一系列不感興趣的學習任務,不考慮學生的消化情況,不尊重學生的個人意愿。不和諧的師生關系,直接導致教學質量越來越差,教學效果不盡人意。要想改善這一弊端現狀,需要教師重新確立教學目標,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刺激學生的興奮點,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誘導他們主動投身于知識的海洋,學習基礎知識,實現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多元化教學;方法應用;研究;思考
引言:素質教育理念與創新教學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初中語文教師要堅持著以生為本、因材施教原則,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幫助學生真正成為一名高素質、全能型的棟梁之才。還要在實踐中關注學生的成長動態,了解學生的內心需求,引入趣味元素,活躍學生思維,讓課堂時刻煥發新的活力,助推著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筆者特意憑借自身多年的教研經驗,對初中語文課上的多元化教學發表幾點新的看法,希望能為其他教師教學方案的優化設計,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提供一些有效參考。
一、朗誦教學營造氛圍
傳播語言文化,培養學生能力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目的。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是初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文化知識的系統性研究,可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明確未來的奮斗目標,彰顯人生的最高價值。語文教材精心編制,內含課文大多具有很強的文化性、文學性、民族性。語文教師要擔負起傳承優秀文化的責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體驗機會,積極開展朗誦教學,營造好的書香氛圍,充分體現出多樣化教學方法合理應用的現實意義[1]。比如,每節語文課開始之前,都要利用3-5分鐘指導學生朗誦經典詩篇,可以是唐詩、宋詞或者文言文等體裁,使學生的身心提前融入到書香文化氛圍中,為學生后續的語文課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教師還可以在班級中的四周墻壁上張貼一些古典詩詞或者畫卷等富有文學氣息的裝飾品。比如,李白寫的《將進酒》和王羲之所寫的《蘭亭集序》等均是優秀的篇章,讓學生時刻沐浴在我國優秀文化的“海洋”中,感受的文化魅力,自主的投入學習。
二、劃分學習小組教學
學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部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改善傳統的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加強與學生的課堂互動,其中劃分學習小組進行教學是常用方式之一。通過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學習小組,可以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更好的融入其中,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也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另外,分小組教學最終還應當通過小組討論后,派代表進行總結發言的方式進行考核,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2]。比如,在進行朱自清《背影》一文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們分為若干小組,每小組水平相當,教師要求學生們小組內部對朱自清與父親間的感情進行討論,也可以分小組對課文內容進行有感情朗讀。學生通過深入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也培養了同學之間的合作意識,有效活躍了課堂氛圍。
三、建立良好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能有效的促進多元化教學。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可以從課堂上和課堂下兩個方面進行。首先在平時,教師可以和學生用平等的方式進行交流,和學生成為朋友,讓學生能敞開心扉向教師傾訴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見解。其次在課堂上,教師提問時,需要掌握技巧,并對不同性格的學生給予適當的評價。比如,對于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教師需要充滿耐心,慢慢進行誘導,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并給予一定的鼓勵;對于性格活潑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的用一些小玩笑來提高課堂氛圍的活躍性;而對于一些比較調皮的學生,教師需要表現出充滿期待的神態,讓學生認識到教師對于他們的期待,進而提高內心的一種責任感,更加認真的投入到學習中去。
四、增強學生學習動力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采取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3]。比如,在寫作指導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郊外郊游,或是前往博物館等地進行參觀,使學生親近自然,深入其中,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得到思維的解放,達到多元化教學的目的。多元化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培養學生的多元化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以滿足當今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當舉辦語文課程相關競賽,在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初中語文課文中的某一觀點發起辯論,使學生在辯論賽中積極闡述自身觀點,遵循求同存異的原則,使學生在競賽中既得到了知識的鞏固、思路的開闊,同時又學會了對對手的尊重和良好的傾聽。
五、抓住時機指導點撥
初中生雖然思維發達,但是,他們仍然比較懵懂,需要老師指引。點撥,是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對他們進行及時的指導,這樣的點撥往往會讓學生茅塞頓開,更有利于學生形成多元化的思維。例如,語文教材中的《鄉愁》,本來對于初中生而言,詩歌就屬于比較難學的范疇,而這篇《鄉愁》其意境更是深遠,學生不容易理解。這時候,老師就要利用周邊環境與條件,給學生一種多元化的意境,讓學生的思想因此而開闊。上課時,老師先告訴學生余光中的生平,介紹他寫這首詩的背景,學生通過老師的分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如果學生對其有哪些方面不太理解,老師及時給予指導、點撥,從多方面、多角度詮釋,學生思維便會呈現多元化。
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積極作用,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目前,一些教師的教學方法在知識和應用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偏差,這就導致了多元化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初中語文教學需要進一步強化認識,科學、合理、有效地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參考文獻:
[1]王霞.新課標下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教法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4(5)31-32.
[2]楊東增.初中文言文教學低效歸因及應對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2)79-80.
[3]陳勇.怎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5(8)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