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倩
摘要:現代職業教育應當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適應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的需要的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要培養出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就必須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本文就中職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職業教育;高素質;人才;教學改革
近年來,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特別是在2014年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決定中指出,現代職業教育應當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適應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的需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統籌發揮好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要培養出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就必須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已經成為中職學校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
一、中職教育教學現狀
1、學生生源差,文化水平低
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絕大多數到中職學校就讀的學生都是因為學習成績實在太差,無法升學才來的,甚至有的家庭是因為孩子太調皮,家里無人看管才不得不把孩子送到中職學校來,讓學校看管著。這些學生普遍文化基礎差、學習習慣差、學習意識淡薄。
2、學生缺乏上進心,教師教學實施困難
由于學生進校時文化基礎差、學習習慣差、畢業后就業對口率不高等原因,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沒有上進心,學習成績好壞都無所謂。很多學生上課不是睡覺就是玩手機,老師不斷干預也收效甚微,導致課堂教學進展緩慢,很多課堂教學時間都花在了維持課堂教學紀律上。
3、教師工作量大,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專研教學改革
中職老師一般都承擔了較為繁重的教學任務,除了課時多,專業課老師很多需要同時上2-3門課,還要撰寫每門課的教學設計方案甚至講稿,備課量比較大。很多老師除了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外,還要擔任班主任工作、學校的招生宣傳工作等,使得老師們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教學改革的方式方法。即使學校重視,成立了專門的教學研究部門,因為專業局限性問題,大多最后的成效也只能體現在教學文件的規范上,對于不同專業課堂教學的指導和改進作用是有限的。
4、教育經費不足,教學設施不完善
近年來,盡管國家加大了對職業學校的教育經費的投入,但由于大多數學校本身底子就薄,加上為了適應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開設了一些新的專業,導致普遍存在教學設施欠缺的現象。
5、教師下企業時間少,缺乏職業經驗
中職教師很多是從學校到學校,少有企業工作的經驗。雖然近幾年加大了從企業引進教師的力度,但從量上來說還遠遠不夠。針對這種情況,有的學校要求老師每年必須下企業進行實踐,但由于這種實踐的時間比較短,老師本身很難和企業融合,導致老師想學的學不到,企業又不好安排,反而覺得是一種負擔。
二、中職教育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1、明確教育目標,遵循職業教育規律
中職教育培養的是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的勞動者,所以應當增加基礎性、通用性的教學內容,特別是加大文化基礎課的比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將職業道德、人文素養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為學生長期的工作、生活和發展服務,為今后的學習和培訓創造有利條件。
2、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疏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中職學生缺乏自信心,學習習慣差,老師應該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對于消極情緒要及時疏導,正面引導。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及時給與肯定。可以多邀請已經畢業的優秀學生回校來做“學習影響人生”的專題講座,利用現身說法樹立正面的榜樣,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3、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引進多種教學方法
我國的職業學校較普遍地采用單向的注入式教學方法,教師始終處于教學的中心位置,控制著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學生只能被動地、機械地記憶所學的知識。現代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這就迫使我們必須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必要的改革,積極推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教學模式,加大實習實訓在教學中的比重。只有將做“教”、“學”、“做”三者結合起來,既動手又動腦,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掌握知識、掌握技能的能力和興趣。
4、落實教師企業實踐制度,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國家相關部門應制定系列的配套制度,既要鼓勵企業接受職業學校的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活動,也要激勵教師主動到企業接受職業技能的學習和培訓。中職學校的教師定期或不定期地進入企業進行行業實踐,這有助于教師提高自身的職業技能,增加教師的職業經驗,同時也能加深自身知識與社會需求的融合。
5、深化校企合作,推進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加強企業與學校的合作辦學,將日常的教學活動盡可能地放到企業去,將工作崗位工作內容與學習緊密結合,實現“上課如上班”、“教室如工廠”的“教學做”一體,保證學生在真實的企業環境中得到提升,及早地適應工廠和企業的環境,保證學生掌握更多的企業生產、組織、運行、管理、質量控制等方面的動手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盡力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實現學生就業和企業“零距離”對接。可以借鑒德國的“雙元制”與英國的“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解決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而企業又“招”不到人才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