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
摘要:《逍遙游》的“自由”主要不是“物”的自由,“物”的自由都是“有待”的、相對的,只有人的心靈、人的精神才能進入逍遙境界,才有絕對的自由;《齊物論》講的則是“物”,是如何看待世界上各種不同的“物”(物個體)的問題,他的“平等”是各種不同的“物”和各種不同的思想學說在存在論意義上的平等。我國正是出于經濟社會轉型的新時期,把傳統哲學思想,尤其是莊子自由平等的思想融入到社會主義改革中來,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逍遙游自由;齊物論;平等;新審視
莊子,姓莊,名周,生卒年約在公元前369——286年,宋國蒙人。莊周在繼承老子思想的基礎上,對道家思想做了進一步的發展,是我國先秦時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人將莊周本人以及后世學者的作品收集整理成書,名為《莊子》。《莊子》一書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其中包含了超脫的自由觀念、宏大壯麗的生命境界、汪洋恣肆的語言和生動深刻的寓言故事,飽含了莊子崇尚自由平等的思想。“《逍遙游》者自由也,《齊物論》者平等也。”,本文將以《逍遙游》和《齊物論》兩篇來闡述莊子的自由平等觀。
一、《逍遙游》與自由
莊子消極厭世,對人生充滿虛無主義的態度,幻想擺脫一切外物和肉體的束縛,追求一種個人精神上絕對自由的境界。莊子認為,人之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由于外界物質條件的束縛,另一方面則是由于自身肉體的束縛。用莊子的話說就是“有待”和“有己”。
《莊子》第一篇即為《逍遙游》,其中說到,“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他還說到,“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即大鵬的飛翔要靠大風和長翅膀,走遠路的人要帶許多干糧,這都是有所“待”,因為如果沒有大風、長翅膀、干糧等條件,就無法飛,也走不成。他還說,有個人名叫列子,“彼于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傳說列子能乘風飛翔半個月之久,這比起一般人要走路來講,實在是自由得多。但是列子也要受到風的束縛,沒有風,依然是飛不了,所以也不能說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一切條件都不依靠,一切束縛和限制都沒有,在無窮的天地間自由地行動,這叫做“無待”。這里講的是要擺脫外界條件的束縛和限制,同樣,受自己肉體以及精神的束縛,也不能達到真正的自由。所以各種主觀條件也要擺脫,以達到“無己”。在《逍遙游》中,莊子直接描寫了鯤鵬和蜩、鸴鳩等的世界,因而那個世界也是莊子心靈自由游弋的結果,是莊子自由精神的象征。總的來說就是,《逍遙游》的“自由”主要不是“物”的自由,“物”的自由都是“有待”的、相對的,只有人的心靈、人的精神才能進入逍遙境界,才有絕對的自由。可以說,《逍遙游》既是莊子哲學的自由論,又是莊子哲學的主體論,講的是主體的精神自由的問題。
二、《齊物論》與平等
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無序,世衰道微,過去以血緣維系的宗族共同體逐漸瓦解,重構合理的人間秩序成了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成了“士”階層思考的中心問題。當時孔子提出“損益周禮”以維護宗法禮制。孔孟儒學是諸子百家中的大家,乍一看儒家的倫理思想,似乎是對“平等”觀念的否定,它強調“禮”,強調宗法和等級。此外,墨家提倡以“兼愛”、“非攻”為核心建立社會秩序;法家提倡以“法”約束人的行為從而使社會有序。莊子正是針對儒、墨等諸子百家各執一端的困苦,而撰寫了《齊物論》。《齊物論》講的是“物”,是如何看待世界上各種不同的“物”(物個體)的問題,他的“平等”是各種不同的“物”和各種不同的思想學說在存在論意義上的平等。
莊子為他的平等觀念做了“萬物一齊”的預設,他對萬物平等關系的認識是建立在“道”的基礎上,如“以道觀之,物無貴賤”,并由此展開對平等觀念的討論。一方面,道“自本自根”、“生天生地”,只有在道的境界中,才能體悟事物及其變化的實情,這也是“齊物”思想的本體論的前提。另一方面,“道未始有封”、“道通為一”,道是均等無差別的,萬物在根本上就有同一的原理和統一的價值根據,所以萬物的齊一、平等性就顯示出來,即“萬物一齊”。
往更深一層講,莊子的平等觀還體現在人格平等和獨立意識方面。莊子是一個自由意識和平等觀念極強的哲學家,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說:“莊學中之社會政治學,主張絕對自由……必須主張絕對的平等,蓋若承認人與人,物與物間,有若何彼善于此,或此善于彼者,而即亦不能主張凡物應有絕對的自由矣。”不平等,人類就沒有自由。因此不僅是“物”的平等,在社會意義上說,莊子的平等觀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制度就是建立在禮制秩序和等級制度之上的,等級制度是封建禮制秩序的核心。莊子借申徒嘉“齊執政”爭平等得故事,寄寓了他的平等思想,以及對封建禮制秩序的否定。《莊子》云:“等貴賤,齊是非。”“等貴賤”是指人類不分貴賤一律平等,“齊是非”一般理解為混同是非、抹去是非差別。這里的“平等”便不僅是“齊”、“一”,更是一種代表超越貴賤、是非、貧富、得失的精神境界。這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是難能可貴的哲學理論。
三、對莊子自由平等思想的新審視
從歷史上看,莊子及其思想并不是固定不變的,不同時期的莊子具有不同的身份:魏晉時期援莊入玄,莊子具有了魏晉風度,作為隱士的精神支柱,其主要內容是逍遙和放達;宋明理學家將莊子與釋老相提并論,認定其思想以空無為宗旨;近代思想家則為莊子注入了近代的價值觀和時代風尚,自由平等成了莊子思想的基本含義。物換星移,時光荏苒,兩千多年流逝了,莊子獨特的哲學思想對于當代仍然具有啟迪意義,尤其是莊子那超脫外物的自由平等的理念,更是值得我們深思、學習與借鑒。
曾經有人把莊子比作在黑夜中守候月亮的一棵孤獨的樹,或者是在這濁世上少有的綠洲。他是楚文化背景下的悲士,更是諸子百家中的勇士。在紛擾矛盾中,有人癡了怨了,莊子卻選擇步出世外,倡導自由和平等。我們研讀《莊子》,就是要學習他那種無論是在精神上還是在物質上都徹徹底底的自由,那種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純粹的自由,去讀懂自由的深層內涵,獲得不受羈絆的內在自由。在這個人心浮動、矛盾叢生的社會里,人們都希望獲得快樂,但是我們每個人都被困頓在各種各樣的羈絆當中,被現實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甚至頭昏眼花,因為我們總是被占有物質財富的欲望折磨得疲憊不堪。事實上,心靈的籠子是自己套上去的,走不出那所謂的虛榮浮華,就會活得很累,同時,也容易將自己丟失。不如學學莊子,偶爾給自己一個拋卻現實的解脫和成全,投身于一個自己創造的自由的理想王國里,尋求“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行”的精神層面的意義。正如莊子所言:“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獨與神明居。”走出心靈的樊籠,讓自己活得自由快樂一些,因為這才是人活一世的目的。
不僅是對個人,莊子的哲學思想對我們的社會發展也有很大的意義。黨的十八大報告里提出了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24個字分別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高度凝練概括了社會主義核
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其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表達的是國家的意志,是黨、國家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理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表達的是社會秩序,是黨、國家和全體人民對現實社會的共同價值訴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表達的是社會成員的道德自律,是黨、國家和全體人民對社會成員的共同價值約束。這三個層面的價值要求相輔相成,形成一個整體。我們可以將莊子的自由平等思想借鑒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上來,通過深化改革,建立一個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如:建立完善的現代化國民教育體系,在教育上實現機會的平等;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健全人力資源市場,實現就業更加自由化和平等化;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和社會福利制度,縮小貧富差距;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推進醫療服務、公共衛生的綜合改革,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保證人人享有安全有效的醫療衛生服務;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保障人人有房住,滿足困難家庭的基本需求等等。面對階層分化、利益多元、觀念多樣、思想多變的當下社會,在承認差異的前提下追求公平、平等和正義,在擴大民主的氛圍中堅持法治公正,成為老百姓的共同心聲,也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途徑。
現如今,我國正是出于經濟社會轉型的新時期,把傳統哲學思想,尤其是莊子自由平等的思想融入到社會主義改革中來,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加快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加強以改善民生為目標的社會建設,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莊子:《逍遙游》、《齊物論》篇
[2]章太炎:《國學概論》,曹聚仁整理,湯志鈞導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社,1997年,第34頁。
[3]崔大華.莊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78.
[4]中國哲學史(第二版).北京:大學哲學系,2003
[5]王富仁.莊子的平等觀——莊子《齊物論》的哲學闡釋.《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06期